5月27日,在連續兩個漲停之後,*ST二重發布了股票異常波動公告,披露稱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二重集團)正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機集團)籌劃聯合重組事宜。
據了解,國機集團下屬有2家港交所上市公司和7家A股上市公司,若國機集團成功整合二重集團,國機集團下屬的A股上市公司就將增至8家。分析人士認為,由於新加入的*ST二重與其他公司存在部分業務重合,在避免同業競爭的要求下,國機集團下屬的8家A股上市公司(包括*ST二重)的整合大幕或將拉開。
連續漲停牽出重組
2013年4月23日,二重重裝“披星戴帽”變身*ST二重,股價隨後連續三個跌停。由於一季度該股續虧3億多元,市場對該股短期內扭虧不報太大希望。然而,僅僅在底部橫盤了兩周的時間,5月24日、27日,*ST二重出現兩個漲停,股價迅速回到戴帽前。
對於股價異動的原因,5月27日公司發布的一則公告予以了明確回答。公司表示,從控股股東二重集團處獲知,國機集團正與二重集團籌劃聯合重組事宜。
公開資料顯示,二重集團始建於1958年,擁有一個上市公司(即*ST二重),8個科研院所,11個事業部、子公司。截至2012年末,二重集團總資產252.6億元,在冊職工13218人。
分析人士認為,相較而言,國機集團是“新字輩”國有企業,成立於1997年1月。不過,在大量整合原國有企業之後,國機集團目前已經擁有近50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9家上市公司和140多家海外服務機構,全球員工總數近10萬人。2012年營業收入達2134億元。
因此,無論從集團規模還是發展曆程來看,與其說是二重集團與國機集團重組,還不如說是國機集團將“收編”二重集團。
同業競爭令整合難避
在國機集團控股的9家上市公司中,港股有2家,即第一拖拉機、中國機械工程;A股有7家,分別是藍科高新、一拖股份、常林股份、林海股份、國機汽車、軸研科技和中工國際,這7家A股上市公司,各自業務特征清晰,互不“侵犯”。
一不願具名的機械行業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於二重集團、*ST二重的部分業務與國機集團現有的8家A股公司重合,在避免同業競爭的原則下,集團內部重組整合難以避免。
目前*ST二重的主營業務產品包括清潔能源發電設備、冶金成套設備及備件、重型石油化工容器、鍛壓及其他設備、進出口貿易、汽車銷售、運輸業務等。結合具體業務產品來看,*ST二重的“汽車銷售”和國機汽車的“汽車貿易”構成同業競爭;*ST二重的“重型石油化工容器”業務和藍科高新的“球罐及容器技術產品”涉嫌同業競爭;*ST二重的其他設備中的“傳動件”和軸研科技的“軸承製造”業務涉嫌同業競爭……
“雖然二重集團和國機集團的重組不需要證監會審核,但重組完畢後,同業競爭的形成肯定會引起監管層的關注。”上述分析師認為,一旦兩個集團重組完成,解決同業競爭的問題就會擺上桌麵。
“大集團”易重組“小公司”
世界500強、近50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近10萬人、2012年營業收入達2134億元分析人士認為,1997年才成立的國機集團顯然是國務院國資委用於整合國有機械企業並做大做強的平台,這一點從國機集團官網上的“大事記”。即國機集團成立以來不斷整合老國有企業的記錄就可見一斑。
在此背景下,國機集團和下屬的上市公司們,構成了“大集團小公司”的格局。“大集團小公司往往意味著未來有做大做強的前景。”有私募人士舉例指出,中航工業集團與下屬上市公司就是最典型的“大集團小公司”格局,近年來這些上市公司頻頻被大股東重組,比如從汽車零部件領域跨步到飛機製造領域的中航精機、從年年虧損的汽車股變身飛機製造業的中航電子等。
一旦大集團對小公司進行重組,公司質地和股價往往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中航精機在重組前總市值不過30多億元,如今該股市值高達1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