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月的抗爭
2012年7月,德國光伏企業Solarworld向歐盟委員會提起訴訟,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如果布魯塞爾再不采取反製行動,所有歐盟製造商很快都會宣布倒閉。”SolarWorld的態度非常強硬。
受SolarWorld指控的影響,尚德電力當日股價下挫1.9%,報收1.55美元,創下其上市以來的次低收盤價。
隨後,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聯合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呼籲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並呼籲中國政府采取措施保護企業權益。
9月,商務部派出代表團在德國、法國和歐盟等地區就光伏電池“反傾銷”案和各國相關負責人進行磋商,案件出現轉機。
但這一轉機並沒有給企業帶來曙光。11月,商務部決定對歐盟多晶矽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到今年5月22日,中國與歐盟就光伏產品雙反案進行的首輪價格承諾談判宣告破裂,後者當麵回絕了中方工作組提交的價格承諾方案,再次將中國光伏企業的未來陷入無解的漩渦。
行業人士介紹,雙反調查案件從立案到終裁這一過程大約為12~15個月。一旦做出初裁,就會馬上對中國太陽能產品的出口采取限製措施。
最終,在6月4日,歐盟發布了初裁結果。貿易專家認為,對於歐盟而言,初裁的高稅率將成為歐盟今後談判的籌碼,中方隻能盡量壓低征稅稅率。
在此之前,美國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已經給了國內企業一記重拳。其中,就有SolarWorld的身影。
去年年末,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終裁落地,美方將針對中國相關生產和出口企業征收介於18.32%至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介於14.78%至15.97%的反補貼關稅。
美國對華光伏電池的“雙反”行動始於2011年10月中旬。美國7家太陽能電池生產商聯名提出申訴,宣稱中國75家相關企業獲政府補貼。同時,總部在德國、但在美國也有很大投入的SolarWorld提出,中國太陽能產品的傾銷幅度達到49.88%~249.96%,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相關太陽能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副總裁趙建華對騰訊財經表示,原來美國對華光伏企業隻是在電池部分征稅,由於矽片和組件在美國市場價格下降,所以行業整體價格持平,影響不大。但是歐洲市場方麵,電池供應本身就存在巨大缺口,無法通過矽片和組件繞過,加之此次歐盟征稅稅率高,成本隻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價格帶來的浮動將直接影響客戶采購,造成中國企業歐洲市場的萎縮。
商務部研究院歐洲研究室主任李鋼對媒體表示,如果歐盟執意要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中方會采取相應的反製性措施,涉及多少金額會是對等的?下一步,貿易摩擦會不會由光伏產業延伸到其他產業,歐盟對短期的經濟賬過於算計,會不會影響中歐經貿領域的深度合作?經過這個事件,要讓歐盟也有一個反思。
地方政府推動的無序價格戰
但是,麵對貿易夥伴的刁難,除了據理力爭的抗辯和反製,更重要的仍然是提高自身的產業優勢。
米月呼籲,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和企業要共同提高警惕性,實現規範生產和規範操作,從內部排除惡性競爭,從而爭取行業的全球性地位。
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曾向媒體表示,公司一年要接待數十批來自各地的政府考察團,希望複製出1000個無錫尚德。而這些考察團關心進口設備的品牌、規格,僅為了照抄、照搬,沒有把精力放在潛心打造光伏設備研發基地方麵。
公開資料顯示,僅江蘇省13個地級市均建有光伏產業園,大型光伏企業隻有20多家,數以百計的均是中小企業。
在最初尚德與賽維成功的光環下,地方政府看到了光伏造富的美好前景,紛紛仿效上馬光伏產業。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短短數年內,全國先後建立了幾十個光伏產業園,不少老牌企業和上市公司亦紛紛轉型光伏製造,包括浪莎集團、波司登、三星等都先後宣布進軍光伏行業,一哄而上的盲目擴張導致行業出現明顯的過度投資與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