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夏,又一家房地產商宣布增加商業項目投入,希望“未來商業占比能在40%以上。”奧園集團(HK.3883)副總裁王曙煜言道。
事實上,經過這些年的超常規發展,中國商業地產已吹起了一個極大的泡沫,大量的商業物業無法開工、無法開業,盈利的商業地產僅占到1/8。
在瘋狂的泡沫麵前,為何地產商依然趨之若鶩?
明知山有虎
2013年以來,宣布升級商業戰略的遠不止奧園一家,保利地產[簡介 最新動態]已悄然將商業公司提升為一級子公司,保利[簡介 最新動態]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將商業投資的比例提升到30%以上。無獨有偶,龍湖[簡介 最新動態]集團也宣布“增持商業”成為該公司核心戰略之一,預計在15年內將商業利潤占比從不到5%提升到30%。
向來以高速周轉為模板的萬科,也悄然在2013年成立了商用地產管理部,由集團執行副總裁毛大慶分管,與此同時萬科各一線公司則紛紛成立商業地產管理中心。
與開發商信心十足相悖,市場上商業物業泡沫暗湧,據統計2012年,中國共有3100家購物中心,而業內預計,在2013年還要有400家類似的商業地產購物中心誕生,未來中國商業地產的增長速度基本是倍數增長。
數據顯示從2012年四季度至今,北京就有32個商業地產項目入市,從地鐵西紅門站到天宮院站,10站路就分布了近20個商業項目,總體量超過95萬平方米。一線城市如此,二三線城市就更瘋狂,珠海、海口、銀川、西寧4個三線城市商業建築麵積增幅,2013年將高達83.9%。
而且從近年的開工麵積看,商業地產的增加量依舊驚人。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開始,商業地產連續兩年內投資增幅都在30%以上,2012年略有放緩,但增長依然達到25%。
現在商業地產風險極大,“以購物中心為例,呈現明顯的1/2現象。”中購聯購物中心發展委員會首席專家、身兼亞洲購物中心協會中國委員會副理事長的禹來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所謂1/2現象,指的是大型購物中心中有1/2開不了工,開工的有1/2開不了業,開業的有1/2難以盈利。“換句話說,中國購物中心成功率大概就八分之一。”禹來認為。
散售與自持
既然商業地產成功率如此之低,為何各大小開發商依然前赴後繼?萬科總裁鬱亮曾表示,之所以再回到商業地產的行列,是因為土地出讓的結構所致。“市場幾乎沒有純住宅的土地出讓,各城市出讓的土地都附帶有商用物業。”鬱亮表示。
“2009年我們主動進入商業地產,也是出於市場以及政策環境的考慮。”奧園集團執行總裁楊忠告訴記者,一方麵是政策麵在住宅上的諸多限製,另一方麵中央政策引導的方向是希望能加大消費力度以保經濟增長,“而發展商用物業是拉動消費一個最直接的途徑”。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商用物業成功經營,那就是一個會生金蛋的雞。公開資料顯示,廣州天河購物中心2012年租金收入達到7.88億港元,而且增長速度飛快。“2006年我離開天河城時,其租金收入不過2億多。”禹來表示,6年內收入翻了3倍多。
在如今地價飆升的年代,土地出讓金、各種稅費將開發商的盈利空間一再壓縮。例如萬科2012年淨利潤為125億元,但各種稅負就達到211億元。更甚者是土地市場競爭激烈,土地儲備的補充成本越來越高,住宅項目賣一個少一個,回報穩定且持續的商用物業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如果開發商自持的商業收入,可以占總營收的40%,這家房企就會有很強的風險抵禦能力,基本不會倒閉。”禹來對記者分析。
但理性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雖然包括一眾開發商都表示要增加商用物業的自持比重,但現實更多是采用散售的方式推進。“我們所說的占比40%,是指商用物業的銷售額占總體營收的40%,並非指自持物業的租金收入。”王曙煜解析道,現階段奧園商業的理念依然是“商業自持為輔、銷售為主,但更關注支持銷售商業後續經營”。
在業內人士看來,商用物業對地產商而言更多的是挑戰,麵臨著巨大的資金投入和變現困難兩大難題。有人曾計算過現在國內商業投資情況,如果資本不分開運作,商業投資占比每增加10%,可降低資本收益率1%~1.5%,影響市值7%~10%,對股價影響約為5%~12%。
雖然中國香港、新加坡的資本市場有reits等商業基金退出機製,但設立商業物業基金的條件非常多,前提是回報率要在7%以上,並且要拿出90%的收益分紅。這對許多開發商而言就是可望而不可及,資料顯示,SOHO中國2012年投資物業達到383億元人民幣,但僅僅創造了1.48億元租金收入,粗略計算租售比不到0.3%。“短期內,商業地產依然是一個散賣的時代。”高和資本董事長蘇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