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主創新,才能把握未來;讀懂自主創新,才能讀懂北方重工。”這是北方重工人的口頭禪。
6月19日,帶著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北方重工”)如何進行自主創新、用國際視野來占據國際市場等問題,記者采訪了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劉曉東。
自主創新要舍得“花血本”
走進北方重工的廠房,一股生機勃發的氣息撲麵而來。
“藝高人膽大,這種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源於北方重工‘自主創新道路’的正確選擇,對於技術研發等,北方重工向來都是不惜代價,舍得‘花血本’。”北方重工黨委宣傳部部長劉曉東對本報記者說。
“企業要做強,真正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自主創新的能力決定企業的實力,自主創新的力度決定企業的前途。”他進一步闡釋道。
日前,經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審核最終確定,北方重工榮獲“2012年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稱號,同時也成為沈陽市唯一上榜的裝備製造業企業。北方重工還承擔了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撐計劃”及一批省市科技計劃項目,獲得各級政府科技資金支持達3.2億元。
近年來,北方重工投入近2億元,建設國家級全斷麵掘進機重點實驗室和選礦、水泥、散料輸送等11個實驗室。他認為,企業隻有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才有真正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品牌、核心技術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完全可以買得來的。
如今,北方重工成套裝備大規模走向市場,替代大量進口產品。2012年,北方重工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115%。
劉曉東說,“抓自主創新,一要投入,二要周期。這就要有戰略眼光、有‘長打算’,千萬不能急求近功,隻顧眼前,不舍得‘花血本’,不敢於冒風險。這是對一個企業的考驗,考驗我們有沒有長遠眼光,考驗我們是否擺脫了某種‘近視症’。”
“一開始就瞄準國際市場”
在北方重工的廠房,不論是人,還是物,到處都洋溢著“國際範兒”。
“‘品牌國際化、設施國際化、營銷國際化、服務國際化’的標杆和路徑,在北方重工的每個細節都有所體現,因為‘國際’就是高度,就是標準,誰想取得‘世界話語權’,誰就必須使用‘世界語’。”劉曉東自豪地說。
在北方重工人眼裏,很多事情要從簡單的“一”做起,一切按國際標準辦事,一切按國際慣例辦事,一切按國際市場的需求辦事,一切按國際客戶的滿意度辦事。
自2007年並購法國NFM公司後,北方重工經濟效益連續三年實現穩步提升。在實現跨國經營的同時,北方重工也取得了寶貴的國際化經營經驗。
“我們的產品從一開始的設計就瞄準國際市場,如今訂單已經壓到明年了,世界各國的企業都在‘搶’我們的訂單,他們來到工廠,排著隊等著取貨,有時一住就是半個月,隻怕設備被別的企業給取走了。”劉曉東告訴記者。
據悉,北方重工國際市場訂貨量增長迅猛。從2006年的2700萬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4億美元。出口產品品種呈多樣化,涵蓋企業幾乎所有主導產品。
而在劉曉東看來,北方重工仍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它的產能和潛能還沒有徹底發揮出來,如果這些潛力完全發揮出來,那麽北方重工的前景不可限量。
但他們也意識到,北方重工未來還要更進一步開發重點國際市場,實施精準營銷,以國際營銷帶動國內營銷,這都需要時間。
“從國家標準向國際標準調整”
在變革與重構交織的時代,一切都顯得那麽不確定。
“今天不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北方重工人的順口溜。北方重工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很大,一直在大力整合資源,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延伸產品的深度、廣度與長度,不斷提升檔次,不斷豐富內涵,讓老產品新起來、新產品精起來。
“現在要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實現從低端到高端調整,從單機向整體調整,從‘傻大黑粗’向精細精密調整,從國家標準向國際標準調整。”劉曉東說。
他表示,發展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線,以前產品結構失衡、單一、規模小、效益也不高,這讓北方重工步履蹣跚,而在今天,正是由於產品結構調整才使得資源重新整合和利用,才使得公司重新煥發青春。
目前,北方重工集中生產十類主導產品,包括隧道工程裝備、電力(行情 專區)裝備、建材裝備、冶金裝備、礦山裝備、煤炭裝備、港口設備、環保設備、鍛造設備、工程機械(行情 專區)以及傳動機械。
他指出,現在定製式的設備是新的贏利點,一直以來,北方重工注重把資源變產品,一切“圍著市場轉”,一切“市場說了算”;一切“圍著需求轉”,一切“看著客戶臉色辦”;不是“自己有啥就賣啥”,而是“客戶需要啥我就賣啥”。
在劉曉東眼裏,“資源變產品,核心在‘變’,關鍵會‘變’。變得好、變得巧,就能‘化璞為玉’、‘點石成金’。”
“北方重工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的魂魄,及時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和進行產業升級,這樣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劉曉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