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工程機械很多企業不斷跑馬圈地,擴張自己的戰略地盤。然而,這種過於激進的發展策略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加快其發展速度的同時,也留下了諸多隱患。
由於一些企業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尤其是錯誤地估計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所能產生的效果,導致企業在繁榮時期過度激進的發展策略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種情況。自去年底工程機械行業陷入低穀後,一直未曾恢複到正常軌道,緊接著又遇上人民幣升值、銀行“錢荒”的困境,工程機械企業為了完成銷售業績,不惜采取激進的銷售策略,降低首付款甚至零首付的方式來吸引用戶。更有一些企業鋪貨給代理商,無償給代理商使用,瘋狂地製造銷售業績,但到最後非但沒能解決企業困境,反而造成產能嚴重過剩。而房地產商及礦山拖欠拒付租賃工程車主的機械使用費,導致大批量壞賬產生。
產能過剩
毋庸諱言,產能過剩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通病。以挖掘機為例,據統計,中國挖掘機生產企業的規劃年產能約60萬台左右,但2012年全年的總銷量還不到12萬台,而挖掘機市場的年銷量預測到2015年也就15萬台左右,僧多粥少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惡性競爭。
中投顧問機械行業研究員段嘉宣表示,大企業集中度不高,並且在過去高速增長期間,依靠粗放式的產能擴張紮堆中下遊領域;而中小企業則依靠代工生產等方式放大產能擴張規模。另外,產能過剩也表現在國內外經濟減速、需求萎縮而產能無法及時退出上。
段嘉宣認為,企業在前期采取跑馬圈地的粗放經營增長方式進行產能擴張,從而導致企業間競爭加劇。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日增,同時礦山的投資增速也逐步放緩,導致市場供需失衡,並且房地產商以及礦山自身的資金狀況也堪憂,最終產生了大批量的壞賬。
同時,段嘉宣也指出,近幾年工程機械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眼下市場資金極度緊張,A股暴跌,投資者信心也遭受重創。但如果此時企業收縮戰線,一方麵則意味著將失去前期通過“自殘”獲得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麵則有可能喪失此次良好的轉型機會。
鑒於此,不少行業人士認為,相比前十年不顧一切拚增長,當前工程機械企業更重要的任務是控製財務和庫存風險,包括控製信用銷售、加強回款並降低庫存。同時,隨著微利時代的到來,工程機械企業需要采取新的經營模式。包括加強管理,理順內部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利用人民幣升值,增加從國外進口原材料,降低材料成本;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利用當地較為廉價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降低生產成本;直接與外商聯係,或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減少出口的中間環節,提高交易的效率等。
另外,適度開發海外市場也當屬權宜之計。從2012年工程機械行業的出口區域來看,亞洲依然是中國工程機械出口的傳統最大市場,市場份額依然達到42.72%。其次分別是歐洲、非洲和拉美。從2013年的情況來看,除了在傳統市場繼續拓展之外,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也不斷在新興市場尋找機會。
不過,中國工程機械高端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依然不強,這一直是國內企業在海外市場進一步發展的掣肘。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工程機械一些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如傳動部件、控製元件及關鍵液壓件等還需依賴進口。因此,從根本上提高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創新能力,才能使成本有進一步的下降空間,並有利於緩解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