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裝備製造業該何去何從?

2013-07-16 09:00:20   來源: 中國路麵機械網-工程機械新聞中心
導讀: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中國正麵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困擾,由人口結構創造的人口紅利也正逐步消失。我們必須得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人口紅利是不可重複的,與此同時,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號角也已吹響,歐美等國都在積極備戰、展開新一輪的角逐。

2013年7月10日,“2013裝備工業發展形勢分析會暨《2013裝備工業藍皮書》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裝備工業領域國家主管部門領導、資深專家、優秀企業代表以及藍皮書的編輯人員,與全國幾十家知名財經媒體和產業媒體出席了會議,並就行業內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1、人口紅利消失,中國裝備製造業該何去何從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中國正麵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困擾,由人口結構創造的人口紅利也正逐步消失。我們必須得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人口紅利是不可重複的,與此同時,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號角也已吹響,歐美等國都在積極備戰、展開新一輪的角逐。麵對如此境地,對於體係龐大的中國裝備製造業來說,又該如何改變自己實現強大的中國夢呢?

麵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陰晴不定的經濟形勢,中國裝備製造企業是無法改變環境的,那麽適應環境和改變自己就是生存的砝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中工聯創認為,中國裝備企業必須要敢於轉型升級,敢於創新,走出模仿跟蹤的泥潭,要勇做行業領袖,掌握獨特的看家本領,隻有這樣,才能重獲競爭力和比較優勢。

2、中國裝備製造業離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有多遠

一直以來,曆次工業革命都是伴隨著科技革命的浪潮爆發的。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19世紀70年代以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表現為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新、新通訊手段的發明,這些新技術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引發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40年代以來,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應用等技術為代表,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其中,電子計算機、控製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取代了部分人腦的工作,大大增強了生產的自動化程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進步。第三次工業革命正是基於這些科技成果發展起來的。

對比中國科技發展現狀,可以發現我國距離第三次工業革命尚有段距離。當前,中國甚至連第二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科技革命都沒有完成,諸多領域的前言、核心技術仍被發達國家掌控。這也是中國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差距關鍵所在。

3、中小型裝備製造企業的下一個五年品牌戰略

對於全球裝備製造業而言,2013年注定是一個影響未來的“時間窗”。國際方麵,源起歐洲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思潮在全球刮起一陣旋風,美國“製造業回歸”戰略初見成效;國內方麵,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的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戰略對製造業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我國裝備製造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必須轉型升級,形成製造業強勢品牌。那麽,在未來的5至10年中,中國能否誕生出一批民營製造業強勢品牌?

正如查理·芒格所言:“所有偉大的公司都是死過一次以後,才變得偉大”。寶馬公司經曆了由飛機製造向摩托車製造、再到汽車生產的二次轉型方成就了今日的BMW品牌;比亞迪經曆了由單一電池生產擴充向汽車行業的10年轉型發展,才獲得今日全球銷售額近2000倍的增長奇跡;GE、蘋果在發展過程中甚至曾瀕臨破產。我國裝備製造企業應從它們的發展曆程中找到類似的蹤跡——轉型升級,創建強勢品牌。

轉型升級絕非是“拍腦門決策”,它是基於戰略定位和戰略規劃推進的。諸多成功的企業和品牌都是基於清晰的戰略定位和規劃成長起來的。對於我國民營裝備製造企業而言,解決戰略定位和戰略規劃的問題迫在眉睫。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對企業內外部競爭環境有清醒而深刻的認知和判斷。對此,中工聯創認為,基於全球產業的發展趨勢、行業技術前端的發展方向、因中國裝備工業轉型升級要求而產生的更為複雜的市場需求,因區域發展不平衡而存在的新市場及其空間,主要競爭對手的綜合優勢評估與發展動態以及國家公共資源的側重方向等都是需要調研分析的重要外部環境因素;就企業內部而言,企業對所在領域技術的掌握與研發能力、新技術的引進渠道與消化應用能力、新市場的渠道開拓能力、目前綜合競爭優劣勢評估及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的可能性評估等方麵是當前需要優先做出判斷的內部因素。中工聯創認為,針對未來五年的產業發展趨勢,企業戰略考量的出發點可以從創新、技術、知識產權、差異化的市場格局、新產品及市場開發、資本整合等方麵來著手。

當前盡管我們仍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與艱難的抉擇,中國經濟發展巨大的市場潛力仍是值得期待的。五年戰略,十年發展,電商行業可以成就阿裏巴巴這樣的巨頭,製造業同樣可以實現比亞迪成功的夢想。我們認為,中國的裝備製造業中隻有那些抱有長遠的目標與理想並且執著堅持的企業才會有他們的下一個五年和美好的未來。

4、“ 第三次工業革命” 對裝備製造業的影響 

一方麵,新型製造技術成為引領未來裝備製造業變革的重要技術之一。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相伴而生,科技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基礎和前提, 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了“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了“電氣時代”,那麽,第三次工業革命又將依托何種技術開拓新時代?種種跡象表明,新型製造技術成為引領未來裝備製造業變革的重要技術之一。

另一方麵,新型裝備製造技術的單個產品生產成本與大規模生產的單位產品成本的無差將顛覆傳統的規模經濟理論。大規模產品生產優勢的削弱使得中小企業甚至個體企業家變得更具有競爭力,並使集約式的生產模式向著分布式生產的方向發展。此外,新型裝備製造技術可以極大的釋放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創新經濟商業模式成為可能。

同時,新型製造技術將對我國裝備製造業造成強烈衝擊。毋庸置疑,廉價勞動力給中國製造業帶來超強的價格競爭力,隨著新型製造技術和新型製造業的發展,我國廉價勞動力優勢急劇萎縮,一方麵,依托先進的3D打印技術,國外部分公司甚至可以生產需要從中國設計生產的產品,另一方麵,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給中國裝備製造業帶來巨大衝擊,使我國很多裝備製造行業麵臨生存危機。

5、建設研究開發創新體係 打造裝備製造業強國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製造業從一窮二白到“世界工廠”,成就舉世矚目。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上處於中低端,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無疑,建設研究開發創新體係,打造裝備製造業強國是解決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必然選擇。

——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為企業自由發展創造寬鬆環境

隨著我國加入WTO,外資湧入,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的表現不盡人意。為了保護中國產業的安全,政府不得不一次次出麵解決,而當這種政府主導的思維產生慣性之後,實際上加大了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感。尤其是2008年以來的這次金融危機,政府出台了“四萬億”的刺激政策,這樣做的結果往好了看是穩定了經濟,往壞了看是加重了企業對政府的依賴程度,以至於政府投資周期之後,國內重大裝備製造行業都陷入了產能過剩的危機之中。從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政府已經無法再次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再深一點說,已經無法通過投資來消化過剩的產能。在這種情況下,隻有逐步放開權利,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淘汰落後企業,利用危機激發企業的創新潛能。

——“多種經營模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所謂“多種經營模式”是指鼓勵和維護各種經營主體的存在,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還是作坊式的企業,隻要不危害社會、環境,能夠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要保留,政府都應該給予相應的財稅、政策支持。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社會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從稅收、貸款等方麵支持裝備製造業

裝備製造業並非賺大錢的產業,但如果沒有裝備製造業的基礎性作用,社會就不能正常運轉。市場的趨利性使製造業向成本低廉的地區轉移,需要政府在稅收、貸款上給予支持。更何況,中國需要製造業提供就業機會,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特別是產業核心技術掌握程度還遠遠不夠,在中國產業沒有掌握市場定價權的時候,尤其需要政府從稅收、貸款上支持一批有創新、有技術的優質企業。

——重視人才培養,提高工程技術人才地位

現代企業需要大量的知識化人才,包括搞基礎研究的人才,搞技術創新的人才,還包括能工巧匠的技術人才。因此,高級技術工人的短缺成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在中國,有太多人熱衷於金融、法律、文化等虛擬產業而忽視了製造業。從事製造業的人的社會地位和收入都相對偏低,導致從事製造業的人數和質量都有所下降。因此,中國要提高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提升從事製造業人員的地位和收入水平,使這個行業能夠聚集最優秀的人才。

——重視科研,建立適合國情研究開發創新體係

構建並完善研究開發體係,發揮研究開發部門的作用是推動製造業發展的關鍵。同時,企業應積極構建與研究機構的合作機製,使研究成果充分接受市場檢驗並實現產業化。如德國馬普學會即德國政府資助的全國性學術機構,學會擁有80個研究所,3500名科學家,成立以後致力於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支持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德國的科技進步。此外,德國弗朗霍夫學會、美國自然工程學會等都是由政府自助的基礎科學研究機構。

自98年科研體係改革以來,中國的製造業研究體係解體,很多科研院所轉成企業,失去了原來公益性、基礎性研究的功能。而基礎性的研究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巨大。中國應該充分整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等資源,重新組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研究開發創新體係,打造裝備製造業強國。

3D打印與傳統裝備製造互為補充

相對於傳統製造技術而言,3D打印技術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製造技術的顛覆,它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所不能解決的技術難題,為傳統製造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鮮動力。然而,這並非意味著3D打印技術能夠徹底取代傳統製造技術。一方麵,傳統製造業經過數千年的積累和發展,已經在生產工藝、生產技術、材料等方麵非常成熟,並形成了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麵,從3D打印的技術原理來看,設計師設計的任何複雜的,高難度的,傳統製造方式不能生產的產品,利用3D打印技術都可以輕鬆地打印出來。但是,傳統製造業所擅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精益化生產,恰恰是3D打印技術的短腿。比較來看,3D打印技術擅長的解決個性化、複雜化、高難度的生產技術,而傳統製造業則擅長的是批量化和規模化。彼此之間優劣態勢正好形成互補關係,而不是誰替代誰的問題。因此3D打印技術本身不是要取代傳統製造業,也不能取代傳統製造業。

當前,在流傳甚廣的各類版本中,3D打印技術幾乎無所不能,大到飛機、房屋和汽車,小到牙齒、手帕和刀叉,甚至是人體器官,都可以打印成型。成龍在其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十二生肖》當中,更是將3D打印技術著實“秀”了一番,讓人們非常直觀地感受到了高科技的神韻。人們紛紛暢想利用3D打印機足不出戶便能打印出所需商品的場景,然而, 3D打印技術不是萬能的,它並不能為我們“打”出一個世界。一方麵,我們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都具有功能性,而任何功能性的商品都是由不同材料製造的,家庭不是工廠,不可能去采購多種材料。另一方麵,製造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在生產工藝等方麵比3D打印技術更為成熟。

6、調整或許遠未結束 企業當順應市場節奏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12年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再次進行了下調,其中對中國經濟增長幅度的下調還要更大些。世行近期也調低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而從近期國內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經濟增長的確依然乏力。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5月工業產品出廠價格,繼4月同比下降2.6%後,同比再度下降了2.9%。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金融機構5月新增貸款為6674億元,低於4月的7929億元;5月的總體社會融資規模達到1.19萬億元,也低於4月的1.75萬億元。

海關總署近日公布,5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為2.15萬億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僅增長0.4%,遠低於上月的14.7%以及市場預測的7.4%;進口同比則下滑了0.3%。而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外部需求的低迷。

中機聯相關人士在分析機械工業今年經濟運行形勢時表示,機械產品價格指數低位趨穩,但3、4月份再現下行之勢頗為令人不安。 該人士預計,2013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速度有望略高於2012年,但總體仍處於較低水平,全年有望實現約十個百分點的增長。與此同時,他對行業內競爭加劇,效益下降等諸多問題表示甚為擔憂。

北京易中創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其近日完成的《2013年中小企業經營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有55%和68%的企業在2012年沒有實現營業額增長及淨利潤增長;在中小企業老板群體中,有43%感受到沉重的經營壓力;有66%的受訪企業對國內的經營環境表示悲觀;近六成企業主不看好未來三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高達85%的企業主認為目前市場競爭激烈,並表示“假冒偽劣和模仿猖獗”以及“國企擁有不公平競爭優勢”使得競爭環境更加惡化。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使如此,在國有企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裝備製造領域,民營企業增速卻高於全行業平均水平,被認為是前四個月行業觸底回升的最大貢獻者。

經濟運行有其內在的規律,繁榮—滯脹—衰退—複蘇—再繁榮,如此循環往複。對於企業而言,重要的是,如何順應市場的內在節奏,能動而持續地推動自身能級與技術水平的提高,通過量的積累以達到質的飛躍,進而不斷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事實上,即使在國內,目前,那些真正擁有自主高新技術的企業,受到市場深幅下調的影響程度也是非常有限的。而遺憾的是,在裝備製造領域的諸多國企中,並不具備這方麵的機製保障。很容易發現的一個事實是:越是國企占有高權重的行業領域,技術提升的速度越是緩慢。

7、裝備製造業增長方式轉變之困

關於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話題已談論多年了,但實踐中的效果不值一提。應該說,在一個主要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宏觀環境中,企業的投資性擴張才是能夠與之相適應和匹配的。

丘吉爾曾經說過:“美國人總是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但都是在把能犯的錯誤都犯完之後。”但目前中國裝備製造業在麵對轉型這一課題時,仍陷於迷惘之中。

近年來,裝備製造業由於產能過剩而導致的行業競爭加劇的現象一直非常突出。汽車行業也好,工程機械行業也罷,都已經出現了不少過度競爭的情況,比如超低價銷售、零首付政策等等,已經嚴重影響了整個中國機械裝備製造業健康和正常的市場秩序。裝備製造企業的這種外延式擴張,在消耗掉大量資源的同時忽略了內涵,我國的裝備製造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狀況沒有得到改變,行業內普遍呈現出“肌無力”的病狀,而技術“空心化”的局麵依然如故。

企業要發展,行業要消除病灶,具備核心競爭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轉變行業的增長方式。在這一點上,業界普遍形成了共識。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生態環境決定了適者生存的基本原則。不同的增長方式是企業應對外部環境的一種選擇。有怎樣的發展環境,大多數企業就會選擇能夠相匹配的發展模式。如果外部環境沒有大的變化,企業可以輕易地廉價獲得生產要素,環境成本中的一部分可以外部化,利潤還在增長,無論是裝備製造行業還是企業,誰也不會平白無故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不會冒險搞技術創新。而這種增長方式生命力之所以頑強,顯然不是在市場化為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形成的。

時下,作為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GDP仍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地方政府很容易將對GDP增長的訴求,轉嫁到對督促企業規模的膨脹上。裝備製造產業之所以存在低端產能普遍過剩的狀況,事實上與地方政府所起到的推手作用有著直接的關係。而轉型與創新這種成本高、風險大、周期長的內容,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顯然是遠水難解近渴。基於此,緊緊圍繞裝備製造業上大項目、新項目,自然而然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熱衷、偏好的選擇了。

應該說,體製機製問題不解決,裝備製造產業沒有前途。顯而易見,突出效益原則是產業轉型的前提。對於那些國有的裝備製造優勢資源,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處置方式,沒有一個得以不斷優化其功能的機製,產業轉型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話。

8、中國高端裝備製造能從美國“再工業化”中學到什麽

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一方麵將對我國的工業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麵也將為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意義。在此背景下,我國必須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提高先進製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新興產業的投入,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以應對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帶來的挑戰。

首先,須重視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所發生的深刻變革,迫切要求我國經濟增長要轉移到依靠先進製造業的進步上來,要求製造業要加快結構調整並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而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培育和發展將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裝備和服務支持。盡管我國已是一個裝備製造業大國,但是當前我國裝備製造產業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一些高端製造裝備,如半導體,包括電子信息產業的加工設備、深水海洋和石油裝備、百萬噸乙烯裝置中大型壓縮機等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高端自動控製係統如飛機導航儀器儀表,高速列車的刹車係統基本上由國外壟斷。因此,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是製造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須重視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其次,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術創新的推動機製

美國“再工業化”的本質之一是強調和重視科技的自主創新和持續創新。當前,我國裝備製造行業已經陷入了一種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惡性循環。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在《我國裝備製造業是否能引領世界》的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國自主創新薄弱,高端裝備製造呈現失守困局,尚不具備引領世界裝備製造業發展新潮流的能力。目前國內的裝備製造業不能生產大型民用飛機、深水海洋石油裝備,90%的高檔數控機床、95%的高檔數控係統、機器人依賴進口,工廠自動控製係統、科學儀器和精密測量儀器對外依存度達70%。可見,隻有依靠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中國製造業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與美國等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展開競爭,並推動未來經濟長久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再次,共同加大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扶持

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尤其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基於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實際情況,一方麵,需要培育核心企業,提高裝備製造業的產業集中度。規模生產是高端裝備製造業升級的重要途徑。我國政府需要有選擇地重點扶持一些大型高端裝備製造企業組建大型裝備企業集團,運用各種經濟財稅立法政策,推動企業並購重組,從而形成規模經濟,形成裝備製造業集群。另一方麵,需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等方麵的支持力度。因為很多中小企業在基礎工藝、基礎元器件等方麵對大企業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因此,我國需要借鑒美國“再工業化”對中小企業扶持的做法,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所需的資金,支持促進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和高校間的合作、交流與創新,從而促進整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競爭力提升。

最後,推動產學研合作,建立產業聯盟

美國“再工業化”戰略高度重視政府部門、國立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之間的互動與協作,並推動化學家、物理學家、材料學家、機械工程師和微生物學家等之間的交流合作。如ARPA-E項目基本上都是采取由2個以上單位合作的方式來實施的,合作單位主要來自大學、企業和國家實驗室,合作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有產學研三方結合的,有大學與大學、大學與企業,或企業與國家實驗室等合作研發的。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對於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這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共同開展戰略研究,探索積極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建立實質性的產業戰略聯盟,逐步形成一套國際化、規範化、流程化和市場化的長效機製。

9、德國裝備製造業的高端優勢

與中國相同,德國也擁有“世界工廠”的美譽,但不同的是,其生產的都是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最知名的企業有普茨邁斯特、通快、西門子、施耐德、博世力士樂等,世界500強企業之中,德國有37家。雄厚的高端製造業基礎,使德國在發生歐債危機時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元區經濟的整體頹勢,製造業普遍萎靡不振。那麽,是什麽讓德國在逆境中“應對自如”?德國恒強的理論基因是什麽?答案就是:高端優勢。

危機下一枝獨秀

有關數據顯示,歐元區2012年第二季度GDP季率下跌0.2%,預計第三季度季率下跌0.1%,其10月份製造業PMI初值為45.3,失業率也屢創新高,整個形勢持續幾個月走軟。德國雖然在2012年下半年也有疲軟之勢,但相較於其他萎靡的“歐豬國家”,仍然稱得上是“一枝獨秀”。

抱團取暖打天下

德國製造業之所以能夠一花獨放,與德國政府實施的宏觀政策直接相關。經濟困難時,德國政府讓企業、工會與政府抱團取暖,共同抵禦外寒,通過高品牌的供應鏈重塑取得成功。

重視中小企業發展

德國除擁有大眾、寶馬、戴姆勒、西門子等大名鼎鼎的巨型品牌企業之外,還擁有眾多在國際市場領先卻籍籍無名的中小企業,數量占到德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是推動德國出口貿易乃至整體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力量。

持續創新,政府給力

德國製造業何以基業長青,究其原因,是與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分不開的。持續的技術創新是德國裝備製造業長期保持強盛的根源。德國製造的商品要求精益求精,具有不可替代性,這是它成功的核心因素。德國的創新能力尤為突出,在德國製造的營業額中,27%以上來自於創新產品。德國工業的研發投入絕大比例用於製造業,而對機器製造、汽車、電子和化工行業四大產業貢獻率最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麗表示,德國製造業的成功源於走高科技、高技術道路,通過其質量和技術的不斷提升進一步占據越來越大的海外市場份額。

本文鏈接地址://big5.lmjx.net/news/2013/201307/2013071609002020.shtml
新聞投稿: news@lmjx.net
關注中國路麵機械網微信公眾平台
了解工程機械每日動態
微信公眾賬號:lmjxwx
更多

看更多話題>>《每周話題》欄目 —— 最新鮮的話題 做專業的評論,每周三推出

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第143期: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宋·高登《東溪集·朱黃雙硯》。 2017年即將匆匆走過,工程機械行業發生的哪些新聞事件值得我們一起關注呢?讓我們一起梳理下。閱讀更多>>

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第142期: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2017年12月第一周,有關2017長沙配博會的各種消息鋪天蓋地,成為了工程機械行業本周最有熱度的話題。中國路麵機械網記者親赴現場報道了展會盛況。 據本網前方記者報道,展會吸引了包括卡特彼勒、三一、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山推、星邦重工等主機企業及300多家國內外配套件企業盛裝亮相,更有100餘家國際采購商現場采購。閱讀更多>>

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第141期: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2017年11月17-19日,2017年度中國挖掘機械行業第二十一屆年會在江蘇徐州隆重召開。中國挖掘機械行業製造商、代理商、配套廠商等企業高層領導相聚彭城,直麵發展難題,共同探求中國挖掘機械產業健康發展之路。閱讀更多>>

更多
複製鏈接 加入收藏
圖片資訊
雲南博田柳工7S店正式開業 雲南博田柳工7S店正式開業
中聯重科土方機械分公司陝西區域產品巡檢小組重裝出發 中聯重科土方機械分公司陝西區域產品巡檢小組重裝出發
德基機械:深入客戶群體 提升服務水平 德基機械:深入客戶群體 提升服務水平
陝建機榮獲重裝集團新聞宣傳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陝建機榮獲重裝集團新聞宣傳工作先進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