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子是混凝土、砂漿的靈魂,也是不可再生資源。隨著天然河砂日漸枯竭、價格飛漲,如何開發新的混凝土骨料資源———人工砂,保證滿足國家新時期建設之需要,已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嚴峻問題。
那麽,是否有東西可以替代天然砂,成就建築業的“新靈魂”?縱觀國際上的前例,答案是———機製砂。近日,記者在福建南方路麵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方路機)見到一款設備,放一堆普通的石頭進去,幾分鍾後,從設備終端出來的,就變成了與我們平時所見無異的細砂。
機製砂的機遇與挑戰
所謂機製砂是指經除土處理,由機械破碎,篩分製成的粒徑小於4.75mm的岩石顆粒(但不包含軟質岩石、風化岩石的顆粒)。製砂機可以根據不同工藝要求加工出不同規則和大小的砂子。
事實上,我國的機製砂生產從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起步,1973年國家還專門製定了《機製砂混凝土技術規程》。但由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河砂、江砂等天然砂的價格一直很低,而且國家也未限製挖采,所以價格低廉、取材方便的天然砂一直是國內主要的建築用砂。
但天然的資源畢竟有限,在經過了幾十年無序濫采後,我國的河砂資源已日益稀缺。在這種情況下,被國人忽略已久的機製砂又回到了我們的視線中。但近30年停滯不前的研究進度,卻讓國產機製砂處於尷尬的境地:粒形差、針片狀多、級配不合理、石粉含量高等問題層出不窮。
與此同時,國際上一些資源緊缺的國家,對製砂設備的研發已經非常發達,他們的建築用砂目前已基本采用機製砂。而且這些發達國家所生產出的機製砂,其品質堪比河砂,有些機製砂在建築上的表現甚至還優於河砂。
而我國的機製砂技術和設備的研究由於起步比較晚,發展較緩慢,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有人認為機製砂不就是把石頭打成砂子,沒什麽難度。其實這是外行話,破碎石頭好辦,但之後的功序才是考驗製砂設備的關鍵。”南方路機董事長方慶熙告訴記者,要做優質的機製砂並不簡單,機製砂的質量優劣取決於幾個方麵:圓潤度、石粉含量、成砂率、級配不合理、汙染控製……隻有解決了這些“攔路虎”,才能迎來機製砂的春天。
為了做大做強國產機製砂,南方路機與日本破碎設備頂級品牌———壽技研公司合作,推進機製砂裝備技術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南方路機總經理方凱表示:我們並不排斥向國外學習,既然已經有了現成的“老師”,不向人家學習才是傻瓜。
創新領航機製砂技術
“但是借鑒並不意味著一味抄襲,隻知道照抄的企業成不了氣候。”在學習日本同行經驗的同時,南方路機並未放鬆推進自主的研發,而且專門成立了破碎設備研發機構,對核心破碎設備進行重點攻關。
“人家的核心技術是不可能輕易給你的,就算你把機器買來拆了都未必仿造得出來。最後還是得靠我們自己研發。”方凱告訴記者,經過數年實驗,南方路機現已推出製砂機,並在廣西、湖南的一些大型工程中嶄露頭角。
據南方路機的技術人員介紹,南方路機采用的是幹式製砂法。“我們在設備的心髒部分配有獨特的5孔衝擊式轉子的立軸式衝擊破碎機(已獲),大大提高了破碎效果,使以往難以生產的粒度範圍得到了大幅度的增產。”
研發人員介紹,除了破碎效果大幅提升,空氣篩的創新式應用也是這款製砂機的一大特點。“通過這套製砂設備製出來的砂子,無論是在粒度上,還是在粒形上都可以與天然砂相媲美,而且使以往難以生產的0.15~0.6mm範圍內的粒度得到大幅度增產,並可以以低成本將碎石過程中所產生的剩餘碎石轉變成優質的機製砂。”
方凱同時表示,雖然目前機製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要獲得完美的設備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受限的產量即是未來需要攻克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