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前所未有
前後不到5個月的時間裏,接連出台的政策措施為鐵路加速發展鋪平了道路。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大鐵路投資規模,拓寬鐵路融資渠道,更是解決了目前鐵路建設麵臨的最大困難資金問題。
2013年3月17日,掛了6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的牌子悄然換成“中國鐵路總公司”,標誌著我國鐵路政企分開的改革大幕正式拉開。6月15日,鐵路貨運改革開始了,為鐵路向市場化轉型邁開了第一步。7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改革鐵路投融資體製,為鐵路建設打通了資金的瓶頸。
前後不到5個月的時間,接連出台了多項體製機製改革的政策措施,為鐵路加速發展鋪平了道路。尤其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大鐵路投資規模,拓寬鐵路融資渠道,更是解決了目前鐵路建設麵臨的最大困難資金問題。
會議提出,力爭“十二五”期間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萬億元,比原定規劃目標的2.8萬億元增加0.5萬億元。
“在還剩下的兩年多的時間裏,增加0.5萬億的投資是一項非常大的投入了,這也傳遞了鐵路建設將加速的信號,並且這些投資的落實也都是實實在在的。”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羅仁堅分析說。
羅仁堅認為,如果隻靠國家投資和鐵路自身貸款融資搞建設,難以滿足鐵路大規模建設需求,也讓鐵路背負起日益沉重的包袱。因此,要通過創新融資方式載體,實現鐵路融資的多元化。
此次會議就提出了鐵路投融資的3個方向:一是以中央財政性資金為引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設立鐵路發展基金。創新鐵路債券發行品種和方式。二是向地方和社會資本開放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等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三要加大力度盤活鐵路用地資源,搞好綜合開發利用,以開發收益支持鐵路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我國鐵路建設水平及相關技術裝備都整體領先於世界水平,加上理順的體製機製以及資金的保障,我國鐵路發展處於前所未有的機遇期,鐵路發展正當時。”專家表示。
中西部是建設重點
經過幾年建設,京滬、京廣、京津城際等鐵路建設,緩解了運力不足問題,並通過鐵路網把經濟圈聯通起來。相比而言,西部地區更需要鐵路建設來拉動經濟增長。
目前,我國鐵路發展主要依據200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通過、並於2008年調整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展開。
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目標為: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裏程達到12萬公裏,中客運專線1.6萬公裏,主要繁忙幹實現客貨分線,複線率和電化率均達到60%,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清晰、功能完善、銜接順暢的鐵路網絡,運輸能力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主要技術裝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國鐵路營業裏程要達到12.3萬公裏,這比原定規劃目標12萬公裏增加了0.3萬公裏。
中國鐵路總公司董事長盛光祖表示,“十二五”時期,仍然是鐵路建設加快推進的時期,投資和新線投產裏程均高於“十一五”時期,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的快速鐵路網也將基本建成。這些線路不僅投資巨大,對沿線經濟以及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更令人振奮的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優先建設中西部和貧困地區的鐵路及相關設施。這將有力推動扶貧攻堅,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更好地實現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收入的迫切期盼。
羅仁堅說,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較快,運輸需求旺盛,經過幾年建設,京滬、京廣、京津城際等鐵路建設,緩解了運力不足問題,並通過鐵路網把經濟圈聯通起來,加快了地區經濟發展。相比而言,西部地區更需要鐵路建設來拉動經濟增長,推動人員流動。
“不要因為西部人少而不發展,而是要通過發展把人吸引過去,為產業轉移創造條件,這樣才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羅仁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