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契機下,地方開發區擴區動作再露苗頭。
近日,安徽省政府集中批複了一批開發區擴區的要求,批複文件顯示獲批擴張的開發區最少的擴大1倍多,最多的則擴大超20倍。
比照該省6月份出台的政策,已初步選定32家開發區作為產城一體化試點園區,“開發區擴區不是為了產城一體化,但它與產城一體化密切相關,它可以起到推進城鎮化的作用。”對於此輪開發區擴區,當地發改委人士表示。
不僅僅是安徽,熱衷於擴區的還有中西部多地,四川省政府近日也批複了一批省級開發區的擴區調位。此外,湖南、山西等多地都有類似的動作。
城鎮化的疊加機會
安徽省政府文件顯示,此次集中批複的開發區有潛山經濟開發區、太和經濟開發區、渦陽工業園區、蕭縣經濟開發區、蒙城經濟開發區共五個,都為省級開發區。
其中,擴張幅度最小的潛山開發區總體規劃麵積由原10.84平方公裏擴大至21.25平方公裏;擴張最大的蒙城經濟開發區由原來的1.3平方公裏擴大至23.79平方公裏。
這是繼2011年前後的一輪開發區擴區熱之後,當地興起的又一輪開發區擴張現象。與上一輪區域振興戰略刺激下的開發區擴張潮不同,此次擴區行為地方更期望推動在城鎮化語境下的開發區造城。
當地發改係統人士認為,2008年以前還感覺不到當地開發區麵積很小,2008年以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產業轉移加速,對承接產業轉移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國家戰略的機遇,當地開始走上了開發區擴張的路子。
2010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隨著大量土地指標的下放,安徽曾經曆過一次開發區擴張潮,至2011年達到一個頂峰。其間,當地大量的開發區升格為省級或國家級,至2012年數量為中部第一、全國第四。
至2012年,當地在討論開發區到底有多大的成長空間時意見不一。“現在產業轉移的勢頭減緩,對於園區空間的擴張也還是在限製的,不像幾年前項目落得很快,空間需求很大,我們現在感覺到勢頭減緩,防止、控製開發區過度擴張。”上述人士稱。
但今年6月份安徽以開發區產城一體推進城鎮化政策的出台,讓躍躍欲試的開發區再次看到了希望。
“產城一體的政策在開發區肯定是受歡迎的,對於它們是個利好,接下來很多開發區的規劃都要調整”,當地發改委專家表示。
僅一個月之後,就有一批開發區擴區獲批,分析人士認為接下來或將還有一係列開發區的擴張和整合要求。
避免盲目擴張
根據批複文件,安徽省政府要求這些開發區按照產城一體等要求,建設成為產業特色鮮明、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開發開放和體製創新的先行區,以及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新城區。
“涉及到產城一體化,我們想把開發區作為推進產城一體化的重要抓手和載體,在操作過程中就結合著擴區,是結合起來做的。”安徽省發改委地區處官員表示。
“不過我們是通過擴區來推進城鎮化,不是為了城鎮化而擴區,”上述人士強調。
華東師範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認為,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強調產城融合的要求,就意味著開發區的建設必然是跟城鎮化緊密相連的。同時開發區又作為各地產業發展的相對集聚地區,這種模式會得到各地政府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再加上城鎮化的疊加,開發區的再擴張必然是一種趨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開發區作為城鎮化過程中的一種新型載體,在地方操作過程中會出現盲目擴張的問題,這是需要避免的。
“如果開發區擴張的速度和要素集聚的速度形成反差,經濟要素、功能要素的注入還比不上開發區規模擴張的效應,這個顯然就是不合理的。”徐長樂說。
他同時提醒,最怕在城鎮化過程中,盲目地擴張、規劃,又沒有特別有優勢的要素和產業支撐,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特別是土地資源、空間資源,就怕這些資源沒有得到合理使用和充分優化。
安徽省發改委人士則表示,開發區產城一體在安徽不可能全部拓展開來,隻會選擇部分園區來試點。“在開發區內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前提是園區的發展相對比較成熟,一般來講,政府在開發區推進產城一體的話,會選擇發展基礎比較好、有一定規模的。”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