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建築機械設備約一半的需求量來自中國。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千億級企業是總部位於東部省份江蘇的徐州工程機械集團(簡稱徐工)。這家企業連續24年主要經營指標均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它不僅是卡特彼勒在中國市場的強有力競爭者,更憑借其優質的產品躋身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前五強。
其實,徐工曾在1994年與卡特彼勒合資生產挖掘機,2008年終止合作,獨立生產徐工品牌的挖掘機。從銷售規模看,徐工去年銷售了八千台挖掘機,規模已和卡特彼勒相當。對此,挖掘機事業部負責人於愛軍說:“挖掘機呈現國內市場國際競爭的局麵。全球所有工程機械的巨頭都在中國生產挖掘機。我們雖然是國內企業,但直接麵臨國際化競爭。像全球工程機械前幾強-美國的卡特(彼勒)、日本的小鬆都在中國生產挖掘機。跟他們比,我們的優勢在於性價比。徐工(挖掘機)的定位是中高端產品,很多用戶會考慮性價比問題,(認為)徐工產品質量也不錯,價格比較實惠,能滿足施工要求,就買徐工的。畢竟,作為徐工,我們成立時間短,與國際巨頭比,實力還是有差距,這是比較客觀的評價。”
徐工集團今年年初剛剛投入使用了新的挖掘機生產基地。這個基地規模極大,工藝設計非常合理,從物流、轉運到整車出庫,能最大限度降低工人的走動時間,實現物流轉運最快捷流程。基地的產能是按2萬台設計的,型號從1.5噸到130噸不等,已經下線的各種噸位的挖掘機在廠房外一字排開,頗為壯觀。其中20噸和6-8噸的中小型挖掘機主要出口到南美、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國家和地區。
徐工挖掘機的生產技術是自主研發的,除發動機和液壓件以外的核心零部件也是自主生產的。而隨著用戶的要求越來越高,徐工也已開始考慮製造以燃氣而不是柴油為動力係統的新型挖掘機,這可以更好地節能降耗。
挖掘機還隻是“冰山一角”。徐工是世界同行業產品鏈最長最寬的企業。而它的曆史則可以追溯到70年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期間。這個前身是共產黨八路軍魯南第八兵工廠的工程機械製造企業,在上世紀60年代生產出了中國第一台汽車起重機和壓路機;如今,五大支柱產業生產工程機械全係列產品。
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徐工卻實現了國際化發展的“三級跳”,外籍員工人數已超過四千。第一跳是產品:年出口萬台主機到 167個國家和地區,在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以及中亞、中東等地的市場占有率穩居前三位。第二跳是企業:投資2億美元的巴西基地已投產,東歐、中東、印度等六大海外裝配工廠正在建設中,同時還正與德國和美國的一流公司組建中外合資企業。第三跳是整合全球產業資源:在德國、美國和巴西布局研發中心,並購全球混凝土機械領軍企業——德國施維英公司等歐洲企業。
對施維英的並購,光談判就持續了一年多,去年已經完成,目前雙方正在整合。談到國際並購,王岩鬆坦言,這並不是簡單複製分支機構,更考驗集團的整體運作能力和應對文化差異的素質。他現在常常幾個小時坐在電腦前通過電子郵件與德方溝通。他說:“首先他們認可徐工的文化,然後大家合作。他們的主導價值觀是技術、產品、質量、銷售和服務,這些我們認為是基本的東西,他們認為就足夠了。現在的銷售是立體的,資本競爭、品牌競爭、渠道競爭、廣告推銷、金融服務、融資租賃……全套進行。現在的營銷是一體化的,在很多國家,用戶買東西沒有現錢,你要幫(客戶)貸款、融資、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而徐工在東歐波蘭的裝配廠也於2007年建成投產。該廠采用中國技術,實現銷售、服務和部分備件本土化,以波蘭為中心輻射到羅馬尼亞、捷克、立陶宛、拉脫維亞乃至比利時等國。對此,徐州工程機械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主管東歐市場的經理張晶明介紹說:“波蘭產品是我們的散件用集裝箱運過去,有部分零件當地采購,主要是把我們的產品稍微改進,尤其是外觀,(因為)中國產品的性能不差,但對於外觀,歐美標準相當嚴格,(所以)通過噴漆、裝備細節、電氣改進後,讓產品適合歐洲市場,通過波蘭把產品賣到德國去。”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規模最大、產品品種與係列最齊全、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企業,徐工集團正通過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創新驅動能力,始終保持年研發費用投入占銷售收入比5%以上。未來五年內,徐工的目標是將自己在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的排名,從第五名提升至第三名。
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機生產基地諾大的車間裏,隻有寥寥幾位工人在忙碌地操作著。麵對記者的疑惑,徐州工程機械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蔣南女士透露:“現在工業機械製造業的發展趨勢是以自動化替代以往的人工,現在技改的方向就是采用數控流水線的作業盡可能地減少人工的投入。設備用現代化的操作機器,比如焊接機器人、數控機加工設備、流水線設計。現在的流水線和家用轎車生產理念相似,從零部件投入到最後整車出來,在一個車間裏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