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16日早上的一起北京地鐵運營事故,讓人們再次感受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是日7時35分,北京地鐵4號線發生信號故障,造成該線路地鐵雙向停運。由於時值早高峰,事故造成大量乘客滯留。
得益於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上述狀況有望在未來數年得以逐步緩解。國務院16日公布《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其中,加強地鐵等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赫然在列。
《意見》明確,將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按照“量力而行、有序發展”的原則,推進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係統建設,發揮地鐵等作為公共交通的骨幹作用,帶動城市公共交通和相關產業發展。到2015年,全國軌道交通新增運營裏程1000公裏。
除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意見》還對城市管網建設、加快汙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及加強生態園林建設逐一部署。分析人士指,此舉發生於中國經濟進入中低速運行、就業壓力持續存在的當下,有望對拉動投資和消費增長,擴大就業有所助益。
“不同於很多其它領域,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這塊確實有需要,而且沒有產能過剩的擔憂。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這一領域的建設有望得以深入推進。”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對中新社記者指出。
中國官方認識到,中國城市基礎設施仍存在總量不足、標準不高、運行管理粗放等問題。而近年來高頻發生的城市擁堵、內澇等問題也在屢屢向高速發展的城市建設敲響警鍾。
“核心問題就在於整個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不相符。”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侯京玲告訴中新社記者。
侯京玲指出,此前城市建設的順序是“先地上、再地下”——先蓋房子,再修路,然後再鋪地下管網,“這整個都是顛倒著的,不僅容易造成‘拉鏈路’,還容易導致交通擁堵等現象”。
有鑒於此,16日公布的《意見》明確,堅持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優先加強供水、供氣、供熱、電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災避險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老舊基礎設施改造。
對於近年來困擾多座城市、甚至引發人員傷亡的城市內澇問題,《意見》部署,在全麵普查、摸清現狀基礎上,編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規劃。加快雨汙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
“關鍵還是在於融資問題的解決。”祝寶良指出,這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麵臨的首要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16日公布的《意見》在確保政府投入的同時,強調要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吸引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有合理回報或一定投資回收能力的可經營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在市場準入和扶持政策方麵對各類投資主體同等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