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常林公司圍繞產品質量提升,開展了很多工作,像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導入、重點質量問題項目攻關、實施運行新的總檢流程等等。根據國重集團開展"產品質量專項提升活動"的要求,公司把質量工作重心向進貨檢驗傾斜,在外協檢驗站開展"嚴格進貨把關"活動。
外協檢驗站,承擔著公司裝載機、特種車輛、煤機、新產品四類產品零部件的進貨檢驗工作,職責重大。由於種類多、產品廣,檢驗不及時、質量不到位、流程不規範等情況時有發生。為此,公司開展了多項基礎性改善工作。
首先是規範供方交檢要求。以往供方送貨比較隨意,想直送現場就直送現場,想先送後報就先送後報,甚至還有未送貨先報檢現象發生,有時半天沒人送貨,有時又不約而同一起來,把檢驗通道堵得水泄不通,嚴重影響正常的檢驗秩序。為改善這一現狀,公司為主要供方製定了詳細的交檢時間表,要求供方嚴格按照規定時間送貨交檢,並對具體產品送貨交檢方式、檢驗完成後及時流轉等進行了規定,有效避免了不檢、漏檢,既確保了上線產品的質量,也避免了檢驗現場管理無序的現象再度發生。
其次是規範不合格品處理流程。以往發現進貨不良產品,處理手段不規範,基本是貼紅票要求返工或退回。未對產品不良程度和返工要求進行明確判斷並做有效記錄。為此,公司修訂了進貨檢驗不合格品處理流程,使員工了解並熟識這一處理流程。在日常工作中,嚴格按流程操作,既避免了隨意操作,防止個別供方弄虛作假,又使購買、技術部門及時了解供方產品不良情況,並對處理操作提出指導意見,使不合格品的處理走上規範軌道。
第三是針對具體零件開展進貨檢驗指導書編寫工作。以往進貨檢驗都是按圖紙、技術文件要求進行檢驗,至於檢驗項目、檢驗要點規定得比較籠統,現場較多靠個人理解判斷,導致檢驗過程不規範,檢驗質量不高,影響了產品質量的把關。為此,公司結合"產品配送現場"活動,根據配送目錄和部門實際檢驗力量、產品重要程度,整理了首批實行必檢要求的零件清單,編製統一、規範的零件進貨檢驗指導書,經部門審核後發布,明確了檢驗項目與檢驗要求,使檢驗員對產品的評判做到標準統一、有據可循。在檢驗過程中,按照格式化的表格,填寫檢驗記錄。指導書的完成,也更加明確了每位檢驗員的職責,便於檢驗責任的追溯。
通過以上檢驗基礎工作的完善,進一步提升了進貨檢驗效率,流水線上返工現象明顯減少。隨著活動的推進,一些以往不太注意的問題也不斷被發現,如液壓油箱放油螺栓材質與圖麵不符、部分硬管成型方式與圖麵不符、駕駛室頂部起吊鉤部位未填實導致漏水、儲氣筒內部噴塑不良等等問題被發現並得到有效規範處理。由於對進貨源頭的嚴控,也向供方傳遞了質量壓力,促使供方更加重視配件質量,實現了合作雙方的"質量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