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是南京的一個區,整個區域內的裝載機保有量大約有300餘台。在這樣一個規模尚可的市場中,常林裝載機可以說占據了市場的絕對主流,市場份額曾經一度高達60%,最高時甚至達到70%以上。即使現在整體市場狀況有所萎靡,常林也也能占據50%以上的絕對優勢。
在這300餘台產品中,超過1/10的設備全都屬於同一家公司——江蘇泉發建築勞務股份有限公司。
泉發的母公司——江蘇雨發建設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工程施工企業,具有國家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資質、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叁級資質、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叁級資質、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叁級資質。
雨發的前身是一家砂礦廠。在1996年左右,他們購置了第一台常林裝載機。“當時的砂礦上,大家還在用手扶拖拉機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用裝載機了。我們是南京浦口地區最早一批使用裝載機的企業,從理念上就走在了行業前列”,泉發總經理張賢鬆這麽說。
如今雨發的規模做得很大,為了更好地對設備進行管理,雨發於2013年3月設立了泉發。泉發的職能是管理所有的機械設備,為雨發的建設項目提供保障,在設備緊缺的時候也要負責臨時性設備的租賃;此外也擁有對外租賃設備的經營權,以設備供應商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
成熟的操作手團隊
泉發的操作手隊伍非常穩定,操作手年齡普遍在30歲以上,最大的有50歲左右的。“我們在招聘時就會選擇有經驗的操作手”,張賢鬆這麽解釋為何操作手的年齡結構比其他地方大,“我們提供的薪酬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高於其他企業,而且從不拖欠工資,並且為操作手上保險,因此,很多人到了泉發之後都不願意再離開。”
常林在南京地區的銷售服務中心——南京林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易國昌也評價,這樣的操作手團隊讓人羨慕,很少有用戶能夠組建起如此成熟的操作手團隊。特別是在操作手普遍年輕化的當下。他說,“這樣的操作手,在駕駛機器時,單憑聽覺都能從發動機的聲音判斷機器性能是否穩定。”
這一點得到了張賢鬆的認同,他說,操作手係統學習技術固然重要,但更多依靠的是經驗,這些已經工作了很多年的操作手之所以能夠在這個行業裏如魚得水,靠的就是積累出來的手藝。
易國昌說,泉發對於設備的保養非常到位。泉發設備物資部經理雷朝井則認為,這與操作手的熟練程度密切相關,也與泉發“一人一機”的使用規則有關。在泉發,除了一些使用強度較高的機器采取的是兩人共用一台機器之外,大部分機器都是一人對應一台機器,“由於每個人的駕駛習慣都不同,這樣的方式確保了在每一台機器上都隻有一個人的使用痕跡,每台機器在駕駛員手中都隻會越來越順手。”在兩人共用一台機器的情況下,每台機器對應的兩個操作手也是固定的。
良好的保養習慣
張賢鬆說,“裝載機方麵,泉發目前的產品中,使用不到3年的有一半,使用了3年以上的有一半。性能基本都比較穩定,這與我們良好的保養習慣密切相關。”
目前,泉發共擁有包括裝載機、挖掘機在內的各類工程機械產品60餘台。由於主要承接的是道路方麵的工程,所以路麵機械的種類也非常齊全。為了維護這些設備的日常運轉,泉發設立了自己的機修小組。
這個團隊小組大約有10餘人,主要任務是對機器進行常規檢查,對簡單的機械故障自主進行維修。“一方麵我們會督促廠家定期為我們保養設備,另一方麵我們更是防患於未然,主動對產品進行保養,我們根據對設備的使用情況,製定了自己的維護和保養周期。遇到一些難度不大的問題,為了確保工期,我們自己就可以解決”,雷朝井說。
“我們平時儲備的配件價值有20~30萬,除了一些大件沒有,幾乎都可以組裝出來幾台整機了”,張賢鬆說,由於擁有的裝載機數量居多,泉發的配件需求量很大,“我們對常林和林工的要求就是可以給我們最優惠的配件價格。”
對於操作手,泉發也有嚴格的要求。上機之前必須對機器進行檢查,並且要規範操作。“如果設備發生故障的原因是操作手的人為因素造成的,我們要求他們承擔一定的經濟損失”,張賢鬆說,“由於泉發的操作手以熟練工為主,人為因素造成設備損壞的狀況非常少。
采購設備最看重服務
自第一台裝載機的使用以來,泉發就成為了常林的忠實用戶。
“別的品牌的裝載機我們也用過,主要就是服務速度跟不上,有些配件在當地沒有,從廠家調配過來非常慢,曾經有一次我們為了等一個配件等了10天,光是空運就走了一個星期,讓我們無法接受;相較而言,在這點上,常林和林工做得很到位,即使配件需要從常州調配,也可以當天抵達”,張賢鬆說,林工給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售後服務非常及時,配件服務的響應速度也很快,基本2個小時隻能就能送達。
易國昌說,他最重視的也是服務,公司中基本就他一個人是專業做銷售的,除了專業的售後服務人員以外,別的員工也基本都兼顧著售後服務的職責,“特別是在行業形勢不好的當下,服務顯得尤為重要。由於市場形勢不容樂觀,新客戶開拓非常難,公司主要的工作就是維係好老客戶,而‘拴’住客戶的心,靠的就是服務的意識和質量。”
在易國昌看來,裝載機在中國的發展非常成熟,可以說從工程機械行業的開端開始便有了這一產品。在裝載機領域,品牌林立,成熟品牌的數量也超過10個。這些品牌之間的產品質量差距可以說並不像其他的產品那樣大。各家的裝載機各有所長,常林裝載機和其他品牌相比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雖然發展曆史悠久,但是從產品銷量來看,常林裝載機並不屬於第一梯隊。要維係常林品牌在用戶心目中的地位,必然要比排在前麵的品牌花費更大的精力。
對於泉發來講,設備的更新是一種常態。在談及近年的采購計劃時,張賢鬆說,企業並沒有擴張的打算,但是在2014年,會有正常的設備更新,“這一次,我們還會選擇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