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家思想對於企業發展的價值
第一節 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人們的思想難免受到時代的局限,大部分思想都隨著鬥轉星移、歲月流逝而煙消雲散。那些屬於少數的能夠經受住時間檢驗、可以推動人類曆史持續向前發展的觀念,則無疑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作為中國正統思想的儒家文化,在經曆了幾千年的發展變化之後,仍處於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足以證明其存在的社會價值,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很多國家的學者將儒家思想應用於企業文化建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說明,儒家文化不但在規範人們的思想行為方麵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且在現代企業管理方麵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深入研究儒家文化,賦予儒家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更好地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服務勢在必行。
儒家倫理的概念、範疇幾乎無所不包、不勝枚舉。其基本範疇就包括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謙、敬、正、直、勇、節、廉、恥、中庸、經權、慎獨、理欲、和同、綱常、公私、榮辱、苦樂、勤儉等諸多倫理觀念。在本論文中,我們僅探討一些在儒家思想中地位非常重要以及對於當今社會和企業存在重要指導意義的倫理觀念。
一、仁
所謂“仁”,就是仁愛,即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換句話,就是“仁者愛人”。首先,是“親親為大”,即愛自己的親人;其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由敬侍自己的老人進而敬侍別人的老人,由愛護自己的孩子發展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再次,“推恩足以保四海”,即要把這種愛心推廣至四海之內,愛全人類;最後,還要“仁民而愛物”,博愛到愛惜天下萬物生靈。總而言之,“仁”就是推己及人、由近及遠、最後擴展到天下的廣博愛心。
“仁學”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最主要的思想之一。在孔子看來,“仁”既是宇宙觀,又是做人的最高理想品格,是解決人際關係的最高道德標準。因此,孔子幾乎毫不吝惜地把一切好的品德都歸結到“仁”中去。他在肯定“仁”的重要地位的基礎上,強調人們處理好上下左右方方麵麵的各種關係。然後,他把“忠恕”稱為“為仁之方”;把“孝悌”稱為“為仁之本”;把“恭、寬、信、敏、惠”稱為“仁”的五種品德。所謂“仁”,按他的解釋,便是“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間的普遍聯係與相互滋養潤澤。
二、義
所謂“義”,儒家最初的解釋為“義者宜也”,意指正當的言行,也就是符合“仁”的規範的社會實踐,特別強調一個“正”字。《禮運》雲:“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這是古代對“義”所歸納的十項具體要求,即:父母慈愛兒女,兒女孝順父母,哥哥愛護弟弟,弟弟尊敬哥哥,作丈夫和妻子要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年長者寬厚對待年幼者,年幼者順從年長者,身為國君施行仁政,身為臣子竭盡忠誠。即每個人都要遵循一定的標準行事以扮演好自身的特定角色。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漢代董仲舒進一步指出,“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己,不在正人。” 這就是說,“仁”之“愛”側重於對他人的愛,“義”之“正”側重於對自己的正,和當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說法是相互吻合的。
三、禮
“禮”,示人以曲也,己彎則人高,敬人即為禮。隻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在儒家思想中,禮有三重含義:即禮法、禮義與禮儀。禮法指政治與社會製度,更具體一些,就是指宗法社會的等級製度和家族製度。如孔子所說“為國以禮”,荀子所說“禮者法之大分”。禮義指人的社會行為規範,屬於道德的體係。如孔子說“克己複禮為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禮儀指人際交往中的儀節,表示自己身份和對對方身份的尊重,也包括傳統風俗習慣,稱為禮俗,如《中庸》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在運用上,孔子強調“仁”、“禮”統一,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在禮節背後必須有仁德的實質。儒家強調“禮之用,和為貴”。禮義與禮儀可以通用,都屬於倫理道德規範,是文明的重要標誌,亦對企業文化建設有著很深的影響。
四、智
孔子說:“知者不惑。”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也。”說明“智”是聰明、智慧,是指人明斷是非和分辨善惡的能力,故是道德品質之一。《中庸》即認為“智”是“三達德”(智、仁、勇)之一。孟子又說:“智之實,知斯二者(指仁與義)弗去是也。”這是說,隻有知仁知義才是真正的“智”。董仲舒提出了“必仁且智”的命題,認為“仁而不智,則愛不別也。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這表明,在儒家傳統裏,“智”不僅是認識論上的智,更是道德理性上的智。對任何事物都要處理得很平實,智要通過禮來完成。它是理性的,但不是工具理性,而是道德理性和目的理性。
“智”,不但要“知人”(孔子答樊遲語);還要“知己”(《周易•係辭傳下》:“知己,其神乎”);更要“知事”(“格物致知”)。
五、信
“信”指誠實而有信用的品質。交友之道以誠信為本,做人做事也要信守承諾。孔子把“信”,即與人交往中講求信用,誠實無欺,說話算數,提到了人生哲學的高度。孔子說:“謹而信”、“敬事而信”、“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管子•樞言》中講到:“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孔子把失信的人看成是無知的人,辦不成大事的人;而把守信看成是能夠結交天下的君子。這都是強調做人要以誠信為本。誠信是道德的基本規範,無論是誰或社會團體,無信都不能立足於社會。
儒家又認為信要與義聯係起來,合稱信義,故說“信近於義”。另一方麵,儒家又強調信必須服從仁義大節,“言必信,行必果”未必就是君子,不必學匹夫匹婦之小信,所以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信”同樣影響著管理文化,“上好信,則民莫不敢用情;不信,民勿從也。”
六、忠
忠有兩層含義:一是廣義,做事盡心盡力。如孔子說“行之以忠”,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二是狹義,盡心為君服務。如孔子說“臣事君以忠”,鄭玄說“死君之難以為盡忠”。忠作為一種道德品質,隨著君主專製製度的發展,其忠君的含義被強化。忠臣甚至要為君王死節,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而不問是非善惡,這是愚忠。子路也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但儒家主流派講忠節是有原則的:第一君仁而臣忠。孟子認為不仁之君可廢可誅。第二君有過要諫諍,不能一味服從。如果偷合苟容,不但不是忠臣,而且是奸臣國賊。近代以來,忠的意義增加了忠於祖國忠於民族的時代內涵。
七、恕
“恕”是對他人的體諒和寬容。按照孔子的說法,恕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朱熹《論語集注》說:“推己之謂恕。”“恕”字上“如”下“心”,即是將心比心,遂人願也,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道德規範。它與忠道結合起來,形成“仁”的完整內涵。《大學》提出“絜矩之道”,是對恕道的發揮,所謂“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這是強調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八、孝
“孝”指子女對父母和其他長輩的敬愛和懷念,是傳統道德中最為基本的道德品質,所謂“百善孝為先”即為此。孝的基本要求,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祀之以禮”。生時敬養,死時哀喪,依時祭祀。《孝經》說:“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又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以移於君。”這樣,孝道包容了忠道,又是忠道的基礎。孝道超出家庭倫理,成為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孝道被認為是天之經地之義,百行之先,萬善之首,罪莫大於不孝。故“明王以孝治天下”。孔子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子女應該“事父母幾諫”。儒家主張“父慈子孝”,並有“當不義,則子不可不爭於父”、“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的說法。
九、悌
“悌”是幼者對長者的道德態度,主要指弟敬順兄長。兄弟同輩,有骨肉之親,但在強調長幼有序的家族社會,兄有著特殊的優先地位,僅次於父,故常並稱“父兄”,另外,還有“長兄如父”的說法,更可見兄之特殊地位。孔子指出,“入則事父兄”、“入則孝,出則弟”。孔子學生有子認為,“孝弟(悌),其為仁之本”。漢儒講“欲陳孝悌之德,以示天下”,這是因為悌德可使長幼有序,推而廣之,便會形成敬順兄長、禮讓長輩的良好風尚。
十、謙
“謙”是儒家非常重視的個體道德修養的一種重要品質,包含謙虛、謙讓、謙遜、謙和等含義。孔子認為,“不伐”,即不自誇,保持謙虛品質。《周易•係辭上》說:“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強調君子保持謙遜、恭敬才能穩居其位。《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謙卦》卦辭說:“謙:亨,君子有終。”認為謙虛的品德可以讓人吉祥,這是謙德的積極肯定。《周易•謙卦•彖傳》說:“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不僅將“謙”作為一種美德,而是將其作為一條普遍的宇宙法則。人們耳熟能詳的警句“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和“謙謙君子”的美稱,都反映了“謙”作為一種美德已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