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儒家思想對山東企業文化的消極影響
儒家管理思想,具有鮮明的矛盾性和兩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華,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積極、進步、革新的一麵,又有消極、保守、落後的一麵。而且在有些情況下,精華與糟粕又相互結合,良莠混雜,瑕瑜互見。不可否認,儒家思想中有一些消極和保守的思想,對於生存在“商場如戰場”的充滿競爭的環境中的企業而言,是不合時宜的。這些消極的思想,也同樣體現在山東企業界人士的性格之中和山東企業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山東企業的發展。
一、戀家,不善闖蕩
“戀家,不善闖蕩”,和儒家所講“父母在,不遠遊”是一脈相承的,也造就了山東人重土安命的性格。這和南方人“四海為家”的想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山東人重視鄉情、崇拜鄉土、依戀鄉親,認為“在家時時好,出門事事難”,寧可在家鄉挨餓受窮,也不願主動到外地去遊曆闖蕩。即使是在思想相對開放的青島,仍有“千好萬好,不如青島;千難萬難,不離嶗山”的說法。在曆史上,雖然有大批人“闖關東”的事件發生,但是當時幾乎都是為生計所迫,而非主動選擇的結果。
由於山東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深,山東人的性格從整體上講相對保守,行事謹慎,做事穩當。“聽其言而觀其行”,“三思而後行”,“一看二慢三通過”,這些相對保守的觀念對山東企業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分為二來看待這種性格:好的方麵是做事謹慎,做事成功的機率大,風險小;壞的方麵是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容易喪失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這種重土安命的觀念並沒有徹底改變。山東的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很多,與土地有關的食品企業也很多,中國食品100強裏麵山東占了1/3多,土地是山東人無法超越的情結。然而“重土安命”嚴重影響著山東經濟的發展。山東人走出山東到省外、國外打天下的人很少。由於山東人出去得少,反饋回來的信息也少,本土的東西不能與外界交流。於是,便形成了經濟上的近親繁殖,其結果不僅難以嫁接域外的最新技術,而且自身已有的優勢也會漸漸退化。這一點,從山東白酒企業是最鮮明的例子。山東是我國的糧食大省,山東人又有擅飲的傳統,可以說白酒企業有著天然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但在與其他白酒企業的競爭中卻明顯落了下風。雖然近年來山東白酒企業紛紛喊出做大做強的口號,但是寧可在山東區域內搞多元化發展也不肯向省外發展。這樣的結果,就是未來雖然可能形成以白酒產業起家的大型企業集團,但很難打造全國知名的白酒品牌。
二、內訌,不團結
浙江企業是改革開放之後發展速度最快的。一是浙江企業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為他人所不敢為,四處出擊;二是浙江企業能夠相互支持,抱團發展,同時借助於能量巨大的商會組織運作,相互約束、避免內訌。而山東企業則恰恰相反,不愛闖蕩,樂於聚集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資源再多也禁不住“紮堆哄搶”,所以也就容易“窩裏鬥”。青島啤酒也曾一度局限於山東區域,滿足於與濟南的“趵突泉”啤酒爭奪地盤,卻幾乎是屢戰屢敗。青啤在資本市場上圈來了十幾個億的資金,隻好放在銀行生利息,從1993年到1996年青啤的利潤實際上根本不是經營利潤,而是銀行存款帶來的利息。直到彭作義上任,把目光放眼全國、放眼全球,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行收購整合,才有了走出山東的青啤。而最終,在已發展成為全國性企業的青島啤酒麵前,“趵突泉”自然是無力抵抗,順理成章成為青島啤酒家族的一員。
讓人遺憾的是,眾多的山東企業卻未能向青啤、海爾、海信一樣大膽走出去,而仍是在山東區域內苦苦內鬥。還是以山東白酒企業為例,主要精力都放在本地區域外的省內市場,相互間爭鬥得不亦樂乎。而且他們選擇的合作者,在當地基本都不是前幾位的主流經銷商,而是一些中小型經銷商。這種現象導致山東白酒企業的主要銷售額基本上都依賴於本地市場,抗風險能力弱,成熟市場太少,最後形成經銷商眾多,成氣候的卻沒幾個。反過來,由於區域經銷商的弱勢,導致了企業對經銷商扶持力度的減弱,銷量無法突破,造成這些白酒企業發展緩慢。
三、官商背景比較明顯
“官本位”的文化意識已深入山東人骨髓,人們的日常生活、言行舉止、社會各行各業無不流露出這種文化的存在。山東企業中普遍存在著高度集權化,企業領導享有巨大權威,上級對下級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利,員工工資獎金的分配、提拔等主要由上級決定。“唯上”是下級最安全、最能得到賞識的行為通則。在山東的一些企業中,領導很多,能負責的很少;製度很多,執行的很少;層級很多,順暢指揮的很少;機構很多,實際發揮職能的很少。有的企業則是規章製度過於繁瑣,層層審批、層層把關、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申請一次促銷活動,從申報到最終審批需要兩個月的時間,等到可實施的時候早已錯失了最好的時機。這種“唯上”文化嚴重阻礙了企業文化建設的科學性、民主性、廉潔性和高效性。
儒家傳統價值觀認為知識分子應該規避風險、明哲保身,主張“學而優則仕”。 這一點,從山東省曆年公務員考試報名之踴躍就可以窺豹之一斑。不論博士、碩士、學士,不論外語專業、化學專業,都去考公務員,爭取進入機關去做收收發發的工作。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直接結果就是知識分子思想僵化,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官場上,不願也恥於研究科學技術。一些在自己原來的工作領域幹出點成就的人,也傾向於當官從政。“皓首窮經”,使科技發展缺少動力。
由於“官本位”思想嚴重,山東的民營經濟活力遠遜於南方省份。這就造成了山東國有企業的實力要遠遠超過民營企業。山東省2009年度納稅百強排行榜中,國有、集體企業共81戶,納稅總額為1172.11億元,占納稅百強企業納稅總額的87.83%。榜單排名前10位企業中有9戶是國有企業,納稅額為623.83億元,占入榜企業納稅總額的46.74%。 而政府對於國有企業的支持力度也大大超過民營企業。2009年,在山東出現了“巨虧國有山東鋼鐵‘叫吃’贏利民營日照鋼鐵”的現象。這一切,自然是由政府主導所致。日前,山東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組建山重集團、煤炭集團等十大企業集團的戰略構想,這既是山東發展經濟大氣魄的一種體現,也在側麵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官本位”意識在作祟。
四、固步自封,小富即安
山東企業信奉“中庸之道”。朱熹對“中庸之道”的注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既不走極端,又不易幟,不易主,不易信仰。山東企業因受孔孟儒家學說影響較深,一般思想比較禁錮僵化,循規蹈矩比較嚴重,缺乏創新性,狼性不足,長期對人才的評價和使用喜歡用“好人中的能人”而非“能人中的好人”,那些特異而不隨大流的個體往往被視為“精神不健全”、“狂妄”和“不合群”而受到歧視。無疑,這樣“協調”極端化的結果會壓抑個人創造性的發揮。因而在企業內部個體之間的競爭也是疲軟的,即使是出類拔萃的個人也很少有機會脫穎而出。這對於企業市場開拓、科技創新、資本運作等均有一定的負麵影響。
當以“集團意識”和“忠誠意識”形式出現時,對企業成員來說能自覺地維護其和諧,因而整個群體構成一個封閉的集團,呈現出明顯的封閉性特征。反映在企業的活動上,易使企業對外部群體采取敵視或排斥的態度。而這種對外部世界的“不合作”態度顯然不利於企業自身的進步。
這樣的例子,在山東企業中幾乎比比皆是。很多山東企業缺乏自我超越精神,小富即安,缺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在取得一定的成績後就開始“知足常樂”了。在市場開拓、科技創新特別是資本運作方麵乏善可陳,造成了企業後勁不足,最終眼睜睜地被競爭對手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