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控製新增產能、化解落後產能的背景下,冶金、有色金屬、水泥等相關行業新上項目必將減少,技術改造項目將大量增加。因此,以重型機械包括冶金機械為主導產品的企業、科研單位,須要下大力氣以自主創新為基點,把發展節能環保新型重型機械裝備作為今後產品發展的重點。同時,建議企業利用自身的優勢,部分轉型成為專、特、精、尖的零部件供應商,或成為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係統集成商或生產服務商。”11月15日,在由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主辦的首屆全國綠色冶金裝備科學技術前沿論壇上,重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李鏡建議重機企業要根據冶金等工業的發展進行結構調整。
我國冶金裝備水平提升
李鏡在會上回顧了我國重機行業尤其是冶金裝備行業的發展現狀。他認為,目前,我國冶金裝備製造業已形成了教育、科研、設計、製造、服務的完整體係。冶金重大技術裝備從冶煉、軋製、精整等主體成套裝備,到球團燒結、煉焦製氣、物料搬運等輔助成套裝備都能夠立足國內設計製造,有的裝備邁入世界前列。隨著單機、成套設備包括工程成套進入國際市場,自2008年開始冶金裝備外貿實現了順差。我國研發生產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極限冶金裝備,例如660平方米燒結機、7.63米焦爐、5800立方米高爐、150噸以上電爐、500毫米×2700毫米寬厚板坯連鑄機、5米級寬厚板軋機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種規格熱連軋機組、冷軋酸洗機組、塗鍍層機組和無縫管連軋生產線等,700毫米×1500毫米特厚板坯連鑄機正在研製中。這些裝備的設計製造,提升了我國冶金行業的裝備水平和實力。
當前,我國包括冶金機械在內的重型機械正逐漸走向國際市場。隨著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創新技術的不斷突破,目前冷熱連軋成套裝備、特大重型鍛壓設備、大型破磨設備、煤炭綜采設備、大型散料設備成套設備、大型港口機械等一批行業主導產品,在技術規格上達到“世界之最”,在技術水平上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逐漸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2012年,重型機械進口額達到64.8億美元,出口額為161.3億美元,實現順差96.5億美元。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重型機械行業發展增速開始明顯下降,冶金機械增速下降尤為明顯。2012年,重型機械行業實現主營收入9805億元,同比增速下降至11.3%,其中冶金機械主營收入為1162.7億元,同比增速僅為2%。2012年,冶金機械總產量為138萬噸,同比增速為7.6%,其中冶煉設備73.4萬噸,軋製設備64.6萬噸。2013年1月~8月份,重機行業主營收入增速為11.5%,其中冶金機械增速為1.72%。2013年1月~9月份,冶金機械產量增速為3.3%。
李鏡估計:“今年,重機行業主營收入預計保持11%~12%的增長速度,而冶金機械行業主營收入增速預計在1%~2%。”
重機行業發展麵臨兩難形勢
李鏡認為,當前我國重機行業麵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一方麵,重機行業要直接麵對鋼鐵、電解鋁、水泥等原材料工業的“兩個減法”。第一個“減法”是指消減產能總量。國家將采用淘汰落後產能和合並規模的方式,減少產能總量和生產企業數量。特別是《國務院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減少煉鐵、煉鋼落後生產能力各1500萬噸,開展新一輪化解冶金過剩產能的工作。第二個“減法”是指節能減排,減少冶金工業生產過程的能耗和固、液、氣廢棄物的排放,綜合利用生產過程中的廢棄資源,變廢為寶。今年初開始的大麵積霧霾天氣,使以鋼鐵、水泥為代表的原材料工業飽受壓力。李鏡說:“我們不可能采用全部進口原材料的方式來減少環境的汙染,隻能通過節能減排、綜合利用的方法來減少能耗和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