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可謂是“最懂得革故鼎新的企業家”:從引進“質量零缺陷”管理方法,到跨國並購“五項基本原則”,無一不讓中聯重科勇立潮頭,創造新的輝煌。而在今年兩會上,詹純新關於“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中聯重科在湖南正在實踐”的言論,更是給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下了一劑猛藥,成為一個企業身體力行、積極倡議以產業支撐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典範。
作為全球工程機械裝備製造領軍企業,中聯重科何以與新型城鎮化“結緣”?在發展實踐中又是如何以產業布局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走進中聯重科產業園區,沿著中聯重科開辟的工業走廊,探尋以政府為主導的新型城鎮化與全球性企業的工業化這種良性互動帶來的顯赫成果。
逆勢前進:主導產業下沉小城鎮
對於中聯重科而言,國際化並不意味著企業所在地的國際化,更不意味著企業基地要向大城市集中。恰恰相反,國際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的總部在美國伊利諾伊州中部的皮奧裏亞市,人口不足40萬,卻絲毫不影響其連續多年登上世界工程機械第一名的寶座。
基於對產業發展規律的認識,中聯重科的產業布局體現出“兩極”態勢,一極是紮根在城鎮,一極是觸角滲透到全球,並首先在湖南建成一條現代工業走廊。
這條現代工業走廊從長沙一路向西,橫穿4個市、12個縣市區,在長達267公裏的沿線,每隔35公裏就有一個園區。其中10個縣市區的園區成為地方財政主要來源,5個是財稅頂梁柱。去年,這條工業走廊為中聯重科創造的經濟價值,約占其總量的九成。
“城鎮化不是建房子,不能變成單純依靠房地產拉動的‘造城運動’。一些城鎮快速擴張是好的,但是房價暴漲,農民都買不起房、進不了城。這種‘鬼城’遲早是要破產的。”詹純新直言,建設新型城鎮化需要保持經濟活力和人口凝聚力,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利好。
以中聯重科最早進行產業布局的小城鎮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為例。據了解,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的前身是浦沅集團,該公司從上海內遷到湖南常德後,當地很多老百姓都成為了浦沅集團的員工,最後形成了一個灌溪鎮。2003年年底,中聯重科並購浦沅,灌溪工業迎來了第二次騰飛。2012年,中聯重科在灌溪鎮園區產值達120億元,創造了全鎮78.1%的工業總產值和67.4%的稅收,帶動了當地153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企業。灌溪鎮居民3.5萬人,90%的勞動力實現了當地就業,其中1.2萬人成為產業工人,農業小鎮成為“中國塔吊第一鎮”。
詹純新曾在多個場合說過的一句話,也許可以找到中聯重科產業下沉小城鎮的答案:“中聯重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對於一個大型製造企業來說,向小城鎮下沉遠比向大城市上遷更具有戰略眼光。
經常往返於世界各大都市的詹純新發現,國外許多產業多集中在中小城鎮。美國、德國的大企業大部分在小鎮上,成為城鎮經濟的主要支撐點,為中小城鎮提供了足夠的就業崗位。
除了來自海外的啟示外,詹純新用中聯重科在湖南小城鎮發展的經驗告訴筆者,產業進入城鎮,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素質提升,收入穩定,生活成本低,安居樂業。與此同時,企業用地成本降低了,用工實現了本地化,就地招工、就地培訓,降低了人力成本,減少了人員的流動性,提高了員工的穩定性。
詹純新說,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成熟並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城鎮,帶來新觀念、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從而實現集聚一批企業,形成一片城鎮,繁榮一方經濟。“這也是中聯重科的工業走廊在發展壯大過程中最大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