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產融合:以人為本推進城鎮化
“成熟產業進入城鎮,地方財政得到改善,使新型城鎮化建設具備了自我造血功能。”這是詹純新在今年兩會時說的話,時至今日記憶猶新。回顧在中聯重科工業走廊上的受益城鎮,這種造血功能體現出來的是中聯重科產城融合、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思路,並已然幫助它們在城鎮化建設中嶄露頭角。
產業進入城鎮,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企業用地成本低,用工實現本地化,降低了人力成本,減少了人員的流動性,提高了員工穩定性。這也使得地方財政得到改善,城鎮化建設自身具備了造血功能。像漢壽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人口比例近80%,工業總產值原來隻有4億元。2009年中聯重科在漢壽建園,3年後規模工業產值達到86.2億元,城鎮化率從5年前的23%提高到40%,農業大縣已進入全省工業經濟前四強。
漢壽縣工業局局長廖全美也表示,在中聯重科入駐以前,漢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民與產業工人的比例是25.6∶1,基本上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2012年該比例變成了8.5∶1,產業工人人數明顯增加。同時,由於項目用地逐漸增加,居民收入渠道也發生了變化,2012年園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00元,其中就近務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70%以上。最重要的是農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但現在,當地農民自發組織成立了‘失地農民勞動合作服務公司’,走向了合作經營模式,規模經營後農民的收入也比過去大有提高。”
“一個地方的城鎮化說到底,是要有一群人在這裏生活,在這裏消費。而這個消費群體不是從天而降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產業。”鼎城區區長董嵐表示,這幾年整個灌溪鎮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2.1萬人,其中中聯重科落戶後增加了7000人。董嵐說,“大家不要小看這7000人,據估算一個人一年的消費額平均1萬元,7000人就增加了7000萬元的消費,而這隻是基本消費,還不包括買房、買車。”
“中聯重科的落地,為我們城鎮化建設集聚了人氣。”鼎城區副區長雷建國說,因為除了中聯重科企業用工直接增加城鎮務工人員1.2萬人之外,還帶動了商業服務人員的增加,包括物流、餐飲人員目前至少有2000人。
中聯重科董事長助理、建築起重機械分公司黨組書記騰明友表示,作為全球工程機械裝備製造領軍企業,每天都有來中聯重科參觀考察的人員,每年達到10萬—12萬人。雷建國也表示,灌溪工業園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塔機生產基地,由工業帶動旅遊業,今年鼎城區政府正在以此打造工業旅遊走廊。
“當前,中聯重科入駐帶來的就業機會、內生消費能力和稅收,為城鎮化提供了內生動力,培育了城鎮的自我造血功能。”騰明友表示,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建設所需資金不可能長期依賴土地出讓金和財政補貼,關鍵在於培育城鎮自身的造血功能。
在中聯重科的工業走廊一路走來,深刻地感受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共生共榮,工業走廊正在變成新型工業化的主陣地和試驗場。
城產融合是城鎮化的核心問題,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應注重推進農民工的城鎮化,通過人的解放、人的流動、人的創造潛力的激發為人口和產業集聚提供條件。而解決這一核心問題的關鍵就是產業集聚。業內專家指出,產業集聚有助於改變過去單純追求數量、快速、粗放的城鎮化發展方式,通過不同產業的集聚效應,全麵、精確、穩定地提升農民工的城鎮化水平,進而實現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中聯模式”無疑是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