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星期三。做早操,聽領導講話,三一集團路機事業部的顏鐵梅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準備設備、工具、物料,開始一天的工作。
這是顏鐵梅在三一工作的第10個年頭,一切對他來說是如此熟悉,熟悉到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但是顏鐵梅沒有讓生命成為固定模式,日複一日的原地踏步。他將質量與效率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將創新培養成自己的習慣,僅2013年就完成工藝改善40餘項。
三一集團顏鐵梅
走進三一23號廠房,各種路機生產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轉著,發出和諧的機器轟鳴聲。從生產線到機加區到裝配線,工人們如火如荼地奮戰在各自崗位上,整個廠房呈現一派繁忙景象。在廠房中穿梭前行,記者來到機加鉗工班工作區,顏鐵梅正在聚精會神地進行軸承蓋的加工。
軸承蓋要經曆鑽模、鑽孔、倒角、攻絲等加工流程。每個軸承蓋要鑽6個孔,隻見顏鐵梅操作著搖臂鑽床,不一會便完成了一批鑽孔工作。顏鐵梅告訴記者,以前,工人要先將軸承蓋固定在工作台的卡盤上,再操作搖臂進行鑽孔。完成整個軸承蓋的鑽孔後,移開搖臂,取下鑽好孔的軸承蓋,再裝夾新的軸承蓋進行加工,如此周而複始。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顏鐵梅提出了連鑽的概念,並製作了連鑽鑽孔工裝,將工作台上的一個卡盤變成兩個裝夾固定裝置。這樣一來,工人在對一個軸承蓋進行鑽孔的過程中,可以同時進行另一個軸承蓋的裝夾,實現鑽床連續不斷地進行加工。“連鑽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不僅節省了裝夾和取下的時間,提升效率100%以上,而且降低能源等損耗30%以上。”
顏鐵梅完成一批軸承蓋的鑽孔工作的間隙,一個同事過來借鑽頭。顏鐵梅指了指身後的工具箱,示意同事自己取。打開顏鐵梅自製工具箱,隻見各種型號的鑽頭、絲錐、佯衝、斜鐵、銼刀等工具,整齊地分層擺放在專屬的工具槽中,並貼上了標簽。“以前,這些工具全部一起堆放在工具箱裏,用的時候要找半天,還容易劃傷手。現在,需要用到這些工具時,什麽種類、什麽型號,一下就能找到。”顏鐵梅的自製工具箱方便了自己,也成了車間裏的寶貝,不時有同事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工具過來借用。
更換鑽頭,進行倒角,去除毛刺,一切駕輕就熟,顏鐵梅開始進行攻絲(即製作內螺紋)。“以前,工人隻能用手控製軸承蓋攻絲,作業過程中容易出現物件偏移,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同時,絲錐加工一段時間後,粘有大量鐵屑,易導致絲錐卡死、扭斷以及攻絲爛牙。”
顏鐵梅調查分析發現,攻絲無固定工裝和絲錐磁化現象嚴重是影響攻絲質量與效率的主要原因。為此,顏鐵梅製作了攻絲固定工裝,確保軸承蓋在攻絲過程中無滑移,並製作刀具消磁器,解決了絲錐作業過程中鐵屑粘附的問題。“實施後,產品合格率從95%提升至97.5%,攻絲效率從每小時130個提高到180個,效率提升38.46%。”如今,在路機事業部,已形成小型盤類件攻絲作業標準和消磁作業標準。
完成軸承蓋的攻絲後,顏鐵梅特意將攻絲鑽頭取下來給記者觀看。原來,顏鐵梅也對它進行了改進。與普通攻絲鑽頭相比,鑽頭尖端製作了三道槽。“別小看這槽,攻絲的時候,可以減少鐵屑殘留在攻絲孔中,避免攻絲爛牙、絲錐卡死、扭斷等情況。”顏鐵梅說,改善前200個絲孔就要消耗一支絲錐,而改善後一支絲錐可完成3500-4000個絲孔,保守估算每年可節約成本13萬餘元。說著,顏鐵梅翻出加工記錄,每支絲錐加工多少絲孔均有據可查。
創新無處不在。在看似枯燥的鑽孔、攻絲工作中,顏鐵梅卻不斷提出工藝改善,今年以來,共完成有利於提高質量和效率的工藝改善40餘項。除此之外,顏鐵梅還自製帶校準快捷裝夾工裝,用於小件物料的鑽孔加工,可提高效率40%以上;製作適用16種物料快捷鑽引孔的工裝,可將鑽引孔時間縮短30%;自製鑽模,有利於質量的統一性,也可明顯提高效率。
工藝改善已成為顏鐵梅的一種習慣,貫穿於他的整個工作中。顏鐵梅說:“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反過來會更關注質量。”顏鐵梅認為,進行工藝改善,既能降低勞動強度,又能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於公於私都十分有益。他更希望自己的這些成果能夠在路機事業部、在集團進行推廣,創造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