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年前,湘電集團就與美國公司合作,開發為邊遠山區和海島提供的小風機,後因產品麵廣、售後服務難跟上、反響不大等原因於1998年暫停。
周建雄坦言,當時湘電風電售後服務團隊不到20 人,所製造的風機很少出現技術和質量問題。新世紀伊始,湘電集團加強集團產品價值升級,重新為各個企業提供風機。
傳統製造已不是企業發展的唯一動力,和主業密切聯係的新型服務,才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因素。對中國製造業來說,這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
據商務部的相關研究成果,在全球製造業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停留的時間不到其全部循環過程的5%,而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要占95%以上。因此,服務型製造既是製造業增加值的主要來源,也是全球製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勞斯萊斯不再賣飛機發動機便是成功案例的典範,它賣的是每台發動機實際推動飛機在天空飛行的小時數。
相比而言,中國製造企業仍停留在僅提供產品或產品的附加服務上,而在為行業提供串聯、組合、集成化等係統解決方案以及零部件定製服務等方麵的能力依然欠缺。
“靠投資驅動變成靠創新驅動,從擴大銷售額轉到提高產品的質量,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如果抓住這三條,這個企業將能夠在市場上有比較好的生存空間。”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如是稱。
精益製造
一股製造業回歸潮在西方發達國家蔓延,中國製造業將要重新審視生存法則。“中國製造”不僅要“智造”,仍需在“精益生產”上下功夫。
去年9月2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科斯在芝加哥的一家醫院安詳離去。這位對中國滿懷善意的經濟學大師,曾在生前預測中國下一步:因為勞動力成本在提高,一定要走提高生產率這條路線。生產效率提升需要創新,缺乏自由的思想市場直接導致了科技創新乏力,這早已成為中國製造業致命的軟肋。
“瑞士手表、德國雙立人炊具、LV提包等都是傳統製造業產品,它們的生命力證明,傳統製造業大有發展空間。”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宋林飛表示,中國的傳統製造業提升空間就在於精致化生產。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同樣認為,盡管目前中國與發達國家在高端製造業上存在競爭,但中國傳統的、低端製造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些製造業的發展,需要通過技術升級進行高效、精益生產,使每個行業的生產達到該行業的最高點,從而能夠和德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相比。
但宋林飛與張燕生同樣看到,這種生產不完全靠高科技創造發明,而是要靠技術、靠技能、靠精工生產。而精工生產的關鍵還是靠發展教育,培養技工和高級技工。
新華社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2012年1月至10月,重慶市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製造業技術工人需求達29萬人,而技術工人求職人數僅為26萬人,缺口較大。
不少製造業企業的待遇偏低,是導致技術工人難招難留的原因。近年來,“80後”“90後”新生代就業“去製造化”現象日益突出,致使產業技術工人麵臨“斷檔”之憂。
中國製造重振,機遇與挑戰並存。在美國製造業重振、全球製造業重新洗牌的初級階段,在中國製造業走過從“自造”到“製造”的當口,需要從現階段的“智造”邁向“精造”之路,這是製造業走向成熟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