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3年,傳統的增長方式顯然走向窮途末路,而裝備工業轉型升級因需要太多先決條件而收效甚微,國內裝備製造業的整體表現顯得亮點不多,乏善可陳。
在以機床、工程機械、重型機械為代表的投資品領域,市場需求不振仍是主基調,部分消費類產品的強勢表現不足以扭轉產業整體的疲弱態勢。盡管智能製造等前端概念對行業未來發展給出了明確的方向提示,也在不斷聚集和吸引資金介入並產生出新的經營和生產模式。不過,這些色塊的添加,對於改變行業原有的沉悶局麵似乎還不能產生太大作用。這就像達成了改革意願與產生改革成效是兩回事一樣。而以此為背景,應該說,2014年對於中國裝備工業而言,仍將會是艱難的一年。
做出這種判斷主要基於以下幾點:首先,2014年全球經濟仍處於持續調整周期,因此,對外部市場的拉動力難有過高期待;國內經濟在排除再次注射“強心針”的前提下,將繼續探明底部。其次,目前在產業層麵,對存量相對過剩產能有機化處理的能力嚴重不足,勢必導致行業內已呈現出過度的競爭繼續加劇,以至於對行業的良性發展造成持續性損害。再其次,行業內新的發展模式尚未出現。
時下,在國內證券市場,以國企為代表的大盤股與代表新興勢力的創業板之間形成了一種資金博弈現象。而這種類似“蹺蹺板”的資金博弈並不是一種孤立的“無厘頭”。它於深層次提示出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關節點,也就是資源配置如何提高效率的問題。
在原有產業搭建以及國企改革過程中,以喪失效率為代價,國有部分占據著絕大部分的公共資源量。但國企為產業提供的“正能量”卻相對有限。大量事實已經充分表明,非市場因素對產業的過度幹預,極易使粗放經營的國企跌入“增長的陷阱”。2010年通過IPO和增發方式獲得百億元發展資金,到2013年就連續三年巨虧而行將退市的中國二重,應該算是一個典型樣本,盡管造成二重巨虧(2013年預虧31.5億元)的原因或許會更複雜。
邁克·波特曾指出:“強烈的增長欲望可能是最危險的。這樣會使一個公司的戰略定位變得模糊而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增長應該是把事情做好後的順帶結果,其本身並不值得作為追求的目標。而有時候增長欲望恰恰是損害企業行為的根源。在裝備產業領域,癡迷於增長而遭受損害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就連民營化的三一重工亦不能免俗,眼下其仍在為以往的增長願景付出著對產業“實施戰略性收縮”的代價。
事實上,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轉型升級的概念早在“十五”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已經被提及。但多年過去了,為什麽轉型升級仍流於形式呢?顯然是製度機理出了問題。裝備工業的轉型升級靠老藥方依舊不可能達成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何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使資源向效率更高的部分集中,才是裝備工業轉型升級成敗的關鍵所在。
在現實條件下,抑製那個“看得見的手”要比承認那個“看不見的手”要困難得多。它絕不會像證券市場上資本圍繞著國企股與創業板之間形成博弈那般顯性化。但是,它或許將決定著轉型升級的最終命運。做抑或是不做隻是兩個簡單的選擇;而做抑或是不做的結果則決不會是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