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徐工上海研究中心在上海市普陀區正式投入運行,前期產品形象策劃、產品造型設計、人機工程及結構設計等工業設計項目有序展開。這是徐工集團繼南京研發中心、歐洲研發中心後,在徐州之外的又一新的研發基地。
徐工集團作為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幾十年引領行業不斷向高端發展。已形成了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先進、配套設施最齊全,集科研開發和技術研究為一體的企業創新平台及體係。尤其近年來,徐工技術中心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挺進國際化高端,打破多項國際壟斷,在珠峰登頂之路上留下一串串堅實的腳印。
累累創新成果,鋪下攀登世界頂峰之路
5月15日,徐工又一新產品XSZ1000深井鑽機正式下線,它的誕生標誌著徐工深井鑽機已經形成係列化,加快了徐工進入資源勘探與開采設備領域的步伐。同期,徐工研究院獨立承擔的“XM101K銑刨機減振降噪研究”項目通過結題評審,項目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徐工集團高度重視創新工作,在傳動技術、液壓技術、智能控製技術、結構技術等方麵,已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BICES中國-第二屆國際工程機械及專用車輛創意設計大賽頒獎禮上,星光閃耀,這是榮耀之夜,這是徐工之夜。徐工集團獲得了一等獎一組、二等獎一組、優秀獎兩組,成為社會組獎項最多的單位。為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技術,徐工集聚全集團並嫁接全球、全社會的研發資源。近三年,徐工研發平台年均完成大型研發項目100項以上,重大項目20 項,承擔了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獲得授權數量持續翻番增長,累計擁有有效2000多項,並獲得國家發明金獎。先後研製出100多項國產首台套重大裝備。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5次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級技術創新體係,構建國際一流研發平台
60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在徐工從事技術研究和創新開發相關工作,其中100多名國內最高端工程機械領軍型技術人才,這是徐工集團的創新研發團隊。徐工集團堅持自主創新,在布局打造全球協同創新體係上,走出了自己的獨特道路。1993年,徐工的工程機械研究所成為首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了以研究院、事業部及分子公司技術中心、主攻專業產品研發設計和製造技術研發的技術創新體係。2013年“徐工的技術創新體係工程建設”獲得行業最高獎——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2013年初,總投資10億元的徐工研究總院啟用。以此為平台,徐工集團加緊三方麵國內外的研發布局:積極創建國家級研究實驗室,建設工程機械綜合試驗場;在完成南京研究院建設的基礎上,與院士團隊及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合成立的工程機械先進技術研究院等聯合創新平台機構分別在上、長春等地建設並運行; 2013年9月投資3億多元的歐洲研究中心在德國克雷菲爾德市全麵運營,吸引 100位歐洲高端科研人員,重點攻克一批核心零部件和新型主機關鍵技術。此外徐工在美國、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正在建設中。
創新深化“產學研用”模式,搭建信息化平台
2013年5月15日,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燕山大學與徐工集團在徐工研究院科研中心成功簽署三方產學研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三方將在工程機械再製造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徐工集團重視產學研合作,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IFAS學院、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國內清華大學、吉林大學、江蘇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同濟大學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深化合作內涵、創新機製模式,向高新技術產品的關鍵技術和企業專有技術研究開發轉化。
搭建信息化平台,縮短研發周期,實現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與應用,是徐工集團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技術創新方麵推動作用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徐工集團建立了協同設計平台,建立產品研發信息平台的技術和管理標準體係,指導產品的標準化、模塊化設計。同時,搭建了全麵而獨特的技術傳承體係。通過建立電子圖書數據庫,形成了全麵的國內外專業標準數據庫為主體的外部知識資源庫;通過建立以協同設計平台和企業內部資料共享平台為核心的內部知識資源庫,實現了技術人員之間、各分子公司之間全方位的技術共享。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世界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正麵臨著巨大挑戰。徐工集團創建三級技術創新體係、構建國際一流研發平台、創新深化“產學研用”模式、搭建信息化平台實現技術共享,培育出大量創新成果,懷揣著“成為一個極具國際競爭力、讓國人為之驕傲的世界頂級企業”的願景,在攻克10%尖端技術難題,邁向世界工程機械之巔的路途中,無所畏懼!(本文來自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