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抗震建築設計
與西方磚石結構建築的“以剛克剛”不同,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在抵抗地震衝擊力時,采用的是“以柔克剛”的思維,通過種種巧妙的措施,其目標是以最小的代價,將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消彌至最小程度。
中華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選擇了木材等有機材料作為結構主材,而且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曆史最悠久、持續時間最長、技術成熟度最高的結構體係—柔性的框架體係。我國木結構技術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曆史。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具有框架結構的種種優越性,如“牆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連接,又使得它具有相當的彈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複能力。在汶川大地震中,許多文物建築的牆體均不同程度地受損,但主體結構仍未倒塌,就是這種柔性框架結構抗震能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