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起重機主設計師、徐工履帶起重機研究所所長孫麗(前排中)和她的團隊
《致敬!國家工程師》係列報道之二:擎起“國家臂膀”
9月中旬,在江蘇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調試場地,一台起重能力4000噸的起重機正在組裝,準備調試。
尚未安裝吊臂等部件,這台機器僅履帶就有3米多高,大小兩台履帶式底座,麵積超過一個籃球場。
作為主設計師,徐工履帶起重機研究所所長孫麗告訴我們,4000噸起重能力是指在吊臂20米範圍內,可以將約2260輛奧迪A6轎車同時吊起。如果讓這些車首尾相連,從北京的建國門可以一直排到公主墳。
這是徐工集團生產建造的第二台同型號起重機,未來很可能用於中國大型核電工程建設。此前,2013年交付的首台4000噸起重機,已服務於石油化工領域的大噸位吊裝工程。
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國家力量,它凝聚著幾十年來工程機械領域的苦心積累。
以這個“巨無霸”為代表,用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的話說:“已經登上了8000米的高度,還剩下幾百米的努力,就可以登頂珠峰。”
在王民和孫麗心中,將來用戶在徐工集團和卡特彼勒、利勃海爾這樣的國際巨頭間選擇時,最終覺得徐工集團的產品更好一點兒,“就成功了”。
這可能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漫長征途中最艱難的篇章,“用5到10年,咬咬牙就過去了。”王民對我們說。
本不喜歡“硬邦邦”的工程師
這台4000噸級起重機,全稱是徐工XGC88000—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88000指力矩88000噸米。
力矩,在物理學上是指使物體的重量乘以到轉軸的距離。同等重量,力矩越大,則顯示起重機的起重能力越強。在此之前,國際上的起重力矩設計極限為60000噸米。
不過,孫麗甚至不願意回憶這台“世界之最”的設計過程,“覺得每次回憶都是一種傷害。”
1990年考入江蘇揚州大學工程機械專業前,希望靠高考“跳出農門”的孫麗本想進入師範院校,做教師。幾分之差,錯失夢想。
“除了第一誌願,其他隨便填,那時候根本不知道機械設計到底是幹什麽的。”她承認,開始並不喜歡這個“硬邦邦”的專業,覺得服裝設計之類更好,“可以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
不過,按照她要強的性格,在工程機械專業的成績仍然很好。
孫麗畢業回到家鄉徐州,進入與自己專業最對口的單位——徐工集團,很快被安排參與50噸履帶起重機的設計。
大型履帶起重機在國外曆史超過百年,但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才從國外引進。
孫麗進廠第二年,經過消化、吸收的艱苦努力,徐工集團生產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0噸履帶起重機。
起重能力是起重機最重要的衡量指標。1998年徐工集團將這個數字提升到150噸,2004年前後達到300噸,“當時稱為神州第一吊,是國內最大的吊車項目。”
此後,隨著基礎設施建設高潮直接拉動工程機械發展,徐工集團的大型履帶起重機也從450噸、850噸,一直發展到2000噸和4000噸。
如今,孫麗認為:“工程機械項目的確不像做服裝,服裝展示外在美,而工程機械是內心豐富。”
當年與孫麗同期進入徐工集團的同事,都已轉去銷售和生產管理崗位,隻有她一人仍然留在研發一線。
2009年,風電、核電等超大型能源工程立項。而之前此類工程的吊裝市場一直為國外企業壟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能源局召集國內最好的機械工程廠家開會討論。
當年年底,徐工集團開始著手調研大型吊裝項目。某日在徐工集團建設機械分公司副總辦公室,孫麗被問道:“公司有個大項目,你可以幹嗎?”
怎麽描畫“巨無霸”
這個“大項目”,就是後來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的XGC88000履帶起重機。
根據過去數年的積累,孫麗本沒覺得有多大壓力。到2010年開始做方案的時候,她才發現困難非比尋常。
“比如說我們畫一張臉,一個鼻子、兩個眼睛,怎麽畫都有類似的原型。但這個項目沒有原型可以參考。”孫麗說。
作為全球第一強大的起重機,“沒人告訴我要畫什麽樣的臉型,畫幾個鼻子幾個眼睛,但結果已經定好,就是要吊起4000噸重量。”
吊起4000噸重量,必須有至少4000噸的配重對稱“壓著”。這就有接近1萬噸的重量,這樣的“巨無霸”還要移動——這已經不僅僅是數量升級的問題。
“沒有思路的時候,我就去研究橋梁、建築。”孫麗說。這些內容已經超越了工程機械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