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科研體製改革之初,有哪些政策前提?研究院如何響應國家政策,積極轉型?
陳潤餘:中聯重科的前身,是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簡稱“建機院”)。1956年成立的建機院是國內唯一集建設機械科研開發和行業技術歸口於一體的應用型研究院,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技術的“發源地”。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科研體製改革的決定》,我國科研體製改革全麵啟動,建機院成為國家科研體製改革試點單位。在一些院所還幻想著“等、靠、要”時,長沙建機院已充分認識到了黨中央的改革精神和決心,開始走科技產業化道路。
記者: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早期的科技產業化探索是否成功?
陳潤餘: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開始提倡科工貿一體化,建機院決定自己辦公司。當時大家對搞產業化積極性很高,建機院各研究室“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將自己的科技成果紛紛有償轉讓,一時間,建機院一下子冒出近20家小公司。
那時,大家對於科研院所的改製都心中沒數,也沒有經驗,加上資金與技術力量分散,能盈利的屈指可數,搞了幾年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都不太成功。而使用建機院圖紙、技術的國內製造企業卻在迅速崛起。
記者:中聯重科創業初期的環境和條件是怎樣的?
陳潤餘:1992年,詹純新同誌擔任建機院副院長,分管科研開發。詹純新有一股子鑽研精神,當時我就是看中他有誌氣、有才氣。1992年9月28日,詹純新帶領7名技術人員,借款50萬元,成立了集科工貿於一體的“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開始探索科研體製改革之路。
1992年9月28日,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掛牌成立
“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成立之初,除了建機院的技術,沒有什麽資金,當年建機院靠賣圖紙也沒有什麽收入。詹純新帶領大家走科技產業化之路風險很大,建機院的確有質疑之聲。但當時他和創業者們頂著壓力迎難而上,建機院也在人力和技術方麵大力支持。最後,中聯重科的成功證明他們的方向沒有錯,建機院科研院所改製的路子走對了!
記者:中聯重科創業初期為何選擇混凝土泵作為主打產品?產品研發和銷售情況如何?
盛春芳:“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成立之時,中國大地正湧動著一浪高過一浪的建設浪潮,但工程機械市場卻充斥著大量的洋品牌。其中,混凝土輸送泵海外品牌占有中國市場95%的份額。詹純新同誌當時看準了這個巨大的市場,決定將混凝土輸送泵作為首個打入市場的產品。曆史證明,這是個明智的選擇。
當時的建機院院長陳潤餘安排混凝土機械研究室即第二研究室支持公司的產品研發,調配技術骨幹,積極配合,很快便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1993年,我國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凝土輸送泵在中聯誕生,當年即實現了銷售和贏利。用當時市場上的話說,“中聯泵賣瘋了。”
記者:中聯重科早期在產品適銷對路、實現盈利的背景下,為何選擇停產提質?
盛春芳: 1994年初,公司的產品供不應求,但是由於“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剛剛開始將圖紙向產品轉化,已售出的混凝土輸送泵出現了質量問題。用戶不斷反饋問題,技術人員則不斷“救火”,詹純新同誌做出決定:重塑市場信譽,全麵停產,要求技術人員深入售後服務現場調查;同時安排由劉權同誌牽頭對產品進行全麵改型、重新設計。終於,中聯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產品下線。當年實現銷售40多台,盈利800多萬元。從此,中聯沿著產業化的道路昂首向前,路也越走越寬。(本文來自中聯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