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49歲的曾光安是廣西柳工集團公司董事長、全國勞動模範。在他擔任柳工股份公司總裁期間,柳工業績突出,不但實現了經濟效益的長足跨越,同時還實現了企業文化的和諧共榮。他也因此獲得多項殊榮。
從一個農家子弟走上企業當家人的耀眼舞台,伴隨曾光安的是勤奮與努力、堅忍與謙遜、執著與進取,信念與堅守。而讀書,為他打開了一扇扇理想的大門,鋪就了一條條成就事業的金光大道。
腹中有詩書,氣宇自軒昂
許多人都知道曾光安是知名的企業家,卻未必知道他曾經是一個頗有名氣的詩人。30年前,那時的曾光安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小夥,愛讀書,也愛寫詩,他在一首題為《金星》的詩裏寫下了如下詩句——
用另一種語言來歌頌這片寧靜,
用別一樣的激情來呈獻這種靜美,
永遠是靜幽的孤獨的海,
在一片星光下閃光。
那金星,早已在我的期待中,
每天傍晚我看到它專注的愛
麵對一個仰望的人……
這首詩,賦予了詩人一幅美妙的圖景和一種無限永恒、自由歡愉的遐想及渴盼。30年後,寫詩在曾光安看來已經變得十分奢侈了,或者說在百忙之中早就無暇顧及詩人的那份靜美了。即使有時他獨自坐在屋子裏伴著一杯清茶和美好的古典音樂,眺望遠方的星辰,也很難找到當初的那種與心靈對話的感覺。
曾光安在製作柳工產品烙畫圖
曾光安在青春時期最愛寫的詩,是當時十分流行的朦朧詩。他還曾經攢有一本自己的詩集,打印成冊,分別送給他認為能讀懂他心靈的熟人和朋友。那時,詩差不多成了他生活的全部;當然,他也愛看電影,愛看文藝演出,那時工廠大禮堂隻要放電影、有演出,他幾乎每場必到;偶爾有作家前來講座,他更是早早就夾著個筆記本第一個出現。但他最愛的還是詩。
曾光安(中)在全國質量獎頒獎典禮上
詩人是豪放的,亦是孤獨的,更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為了建立起心中那座詩的聖殿,有段日子,曾光安獨自跑到郊外一個叫西鵝鄉的地方去租住了一間僻靜的民房,過著讀書、思考、寫作的隱士生活。一個中秋之夜,他在曠野中燃起篝火,爬上房頂吟詠詩詞,這種“另類”的舉此,還驚動了有關部門,引來一場誤會。也正因為他的這種非同尋常,打破了一個人墨守成規的局限,推開了一扇扇勇於創新的窗戶。後來,由於忙於工作,曾光安不得不放棄詩人的夢想。但他的激情還在,甚至比之前滌蕩更甚,並在生產經營中使這種激情變得靈光閃現。
曾光安(右)與美籍專家閉同葆(左)留影於裝載機前
許多次,當曾光安回想起他的詩人夢時,總免不了要在內心深處發出一陣感歎。仿佛在他成為廣西柳工總裁時,詩正離他遠去,隻有繁重的工作落在肩頭。他有些遺憾地說:“事情太多了,每天滿腦子都是數據,沒法靜得下來寫詩了。”
再後來,他用另一種方式來成就他的“詩行”。
有人說,無論什麽時候見到曾光安,他都是一副精神飽滿,神采奕奕的模樣。這其實與他的詩人特質有關——不管麵對何種情形,始終保持熱情高漲和激情昂揚。
對於自己所迷戀的詩歌,曾光安說因為得益於父親的傳承,他從小就開始迷戀詩歌,父親雖說隻有小學文化,但背得許多古詩詞賦,使他自小就深受古典詩詞的熏陶,熟讀《詩經》《離騷》,對李清照、李白、蘇軾的詩詞尤其鍾愛。也是深受父親影響,他們兄弟幾個都愛寫詩,但兄弟們的詩沒他的造詣高。父親交給他們兄弟幾個最大的一筆財富,就是放飛他們理想的風箏,將他們一個個送進大學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