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75年在中國市場實現“零”的突破以後,卡特彼勒經過40年耕耘,在華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產業鏈協同,追求與合作夥伴共贏的做法在中國經濟處於新常態的當下顯得彌足珍貴。
筆者在對話卡特彼勒有關高層人士和參閱《卡特彼勒之道》一書後,就這家全球領先企業的典型經驗進行了分析梳理點評,形成了這組係列報道,以期讀者能有所借鑒。該報道共六篇,今天發表的是第一篇。
“不諳變通者,必將毀於執。”——老子
從2012年第四季度開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出現持續性下滑,設備製造商、供應商、代理商無不業績慘淡。不過,在中國市場一直低調的卡特彼勒近一兩年的表現可圈可點。在行業總體止步不前的大環境下穩步趨增,這個現象值得我們了解和分析。
卡特彼勒並非總是一帆風順。20世紀80年代,這家行業巨頭也曾深陷泥沼、舉步維艱。即將在中國出版的由美國商界成功人士格裏格和詹姆士合著的《卡特彼勒之道》一書詳細描述了這家公司戰勝危機的過程。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卡特彼勒公司淨運營資本和現金出現巨大虧損。1982年,公司虧損1.8億美元。1983年的情況更加糟糕,虧損達3.45億美元,1984年更是達到了虧損的頂峰——4.28億美元。巨額虧損向公司、員工、以及卡特彼勒所在的整個地區潑了一盆冷水。
然而,卡特彼勒痛定思痛,選擇了迎難而上。當時的首席執行官采取了穩固商業模式、遏製虧損、改造機器設備、重組公司架構、激勵員工進行全球化的團隊合作、實現分公司賦權的本地化等重要舉措,讓公司幾乎徹底改頭換麵。
最終,卡特彼勒在業內樹立了低成本、精益製造、優質的品牌形象。這一次的變革,也讓外界對卡特彼勒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有了新的認識。
本世紀之初開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走過了“黃金十年”,一批高速增長的本土品牌企業支撐著這個行業的大半壁江山。但對於多數成立時間不過三四十年的這些企業來說,最近三年持續的業績下滑,是一次從未有過的“過山車體驗”。
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中國區董事長陳其華在和《中國工業報》的采訪中,對這種變化不無感慨地說:“陣痛難免,行業整合的過程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從1925年到現在整整90年的發展過程中,卡特彼勒經曆了多次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變化。每次的變化都曆練了企業,讓企業不斷成長。那麽,卡特彼勒是如何應對目前在中國市場的困局呢?
陳其華強調了三個方麵:卡特彼勒在近三年來,不斷地探索如何將公司幾十年來獨具特色的業務模式和中國行業以及經濟發展的內涵、動態,以及需求相結合;讓產品更適合中國市場客戶的需求;將高性價比的產品帶給客戶,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價值。
從1994年加入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以來,陳其華在這家公司辛勤耕耘的時間已經超過20年。這位2013年年初履新的卡特彼勒公司在華掌門人打破了這家公司海外人員職位的最高記錄。陳其華的身上有著卡特彼勒“黃色血液”的烙印,並承繼了這家公司90年發展靈活應變的基因。
對於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陳其華特別介紹了他的切身體驗——前任首席執行官歐文斯的循環經濟發展理論和卡特彼勒的低穀計劃。歐文斯深知經濟在高速增長若幹年後必定會進入低穀。因此,即使是在市場普遍看好的情況下,為了應對這種周期性的變化,歐文斯要求卡特彼勒業務部門在全球範圍內製定低穀計劃。
陳其華回憶說,“我當時是卡特彼勒(徐州)總經理。那時全球和中國的市場都很好,我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大幹快上,實現20%~30%的增速。不過,我們仍然按照總部的規劃做了低穀計劃。當2008年低穀真的來臨,卡特彼勒最快執行了低穀計劃,雖然全球業務下降了35%~40%,但卻在當年實現了盈利。”
勇於突破、善察趨勢、積極預案,或許這就是卡特彼勒總是令對手望其項背的家學淵源。如今國內市場,連續三年來的持續低迷,讓工程機械行業裏每個廠商都意識到經營上和戰略發展的轉型勢在必行。從盲目擴張、高速增長,到追求可持續發展,不惟工程機械行業如此,國內其他行業,比如鋼鐵、水泥、煤炭行業,也是這樣類似的情況。在今後經濟中低速發展以及競爭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每個企業怎麽生存?如何發展?
麵對我們的問題,陳其華說,“每個企業不僅要審視發展戰略和產品戰略,還要考慮走出去開拓市場,考慮將來怎麽樣實現卓越經營,把企業和產業鏈有機整合,進一步做到卓越和高效,以及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在低穀中前行是對企業領導者智慧的考驗。從陳其華的談話中不僅可以感覺到這家公司應對變化的務實從容,也能看到它在低穀中對自身對行業未來發展的信心。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卡特彼勒在業內樹立了低成本、精益製造、優質的品牌形象,如今,卡特彼勒希望在行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起到標杆作用。對行業的長期發展來說,健康的企業非常重要,無論是收縮、轉型還是多樣化,這一次陣痛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有利的。
點評
幾個月以前,一位英國人士認為,僅中國市場工程機械的產能可能超出了全球的需求量,有可能一半的裝載機廠要倒閉。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過去10年的井噴式發展,產能過分膨脹,一些沒有技術研發能力、沒有強大的金融財務能力、沒有強的供應鏈體係能力、沒有強的售後服務代理商能力的企業必然要調整和整合、轉型。惟有如此,業內佼佼者才能不斷地提高正向競爭力,為客戶和社會整體提供更好的產品以及服務,實現由大變強的跨越。
我們的企業借鑒卡特彼勒應對危機的招數不無裨益。新常態下中國市場將隻能容納那些有韜略有遠見的企業:10000個電纜品牌,1000個變壓器品牌,100個挖掘機品牌的時代已經或正在結束。(本文來自中國工業報)
掃碼下載機友會APP
或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機友會”下載
獲取更多資訊
掃碼關注路麵機械官方微信
卡特彼勒由兩個具有創造力的農業家族 Best 和 Holt 創立。在他們創立卡特彼勒之後,率先推出了柴油驅動的履帶式推土機,奠定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工程機械行業的基礎。卡特彼勒員工跟隨他們的腳步,把他們當年對產品開發的熱情轉化成今日的創新,來創造更高的客戶價值,建設更美好的世界。
[詳情]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其華 可持續性發展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中國在近年來也重點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作為企業公民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卡特彼勒已將可持性發展提升為五個行為價值觀中的一個獨立價值觀。
[詳情]在前段時間發布的Caterpillar(卡特彼勒)人“真我風采”(第一季)裏,我們了解到許多卡特彼勒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譜寫著他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以及令人振奮的工作經曆。
[詳情]我們都領略過魔術的魅力。魔術既是藝術,本身也需要高超的技術。超級魔術師們往往能遊刃有餘地利用道具或手法,使不可能變為可能。 在工程機械行業中也有這麽一位超級魔術師。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了解Caterpillar(卡特彼勒)再製造呈現的神奇“魔術”。
[詳情]2015年8月18日至21日-吳江,卡特彼勒公司小型基礎事業建設部聯合Cat®(卡特)四大代理商在卡特彼勒(吳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吳江公司)舉辦“小油耗,大收益——創富中國計”係列活動決賽。
[詳情]在最新推出的係列欄目《關於創新的對話》中,我們將通過員工的視角展示卡特彼勒正在進行的創新之旅。 在該係列的最新一期,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拉斯·歐博赫曼分享了他對創新的看法。 來看看他的一些重要見解: 如果我們不創新,我能想到很多後果。比如柯達。
[詳情]前段時間,Kepler 452B的發現真正讓每個人可以以“地球人”自居了。宇宙似乎近了,世界也變小了。當世界正在這樣逐漸變小,當地域、文化、技術、知識等一切因素都再不會成為阻隔。
[詳情]位於中國西北的甘肅省屬於欠發達地區,幹旱缺水特征明顯。中國科學院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盡管甘肅省是中國麵積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的水資源總量卻僅為全國的1%。同時,農業屬於甘肅的傳統產業,農業用水占甘肅省總用水的79.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
[詳情]2015年,工程機械行業的氣候驟變,在這風雲變幻的季節,你是否依舊堅持為成功的夢想打拚,在烈日下的工地上揮汗如雨地奮鬥?8月10日,Cat®(卡特)2015年度鋼鐵英雄爭霸賽號角吹響,Caterpillar(卡特彼勒)誠邀行業各路好漢忙裏偷閑,加入這場“指尖競技”。
[詳情]8月10日,巴倫周刊稱全球最大的建築和采礦設備廠商卡特彼勒 (CAT.N) 明年股價將反彈至90美元。 巴倫周刊在一則周六發表的報導中稱,卡特彼勒在業務滑坡期間通過削減成本但不降低產能的做法提升盈利能力,且看似該公司可能更好地利用下一次訂單高峰。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