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鴻蒙】
2001年,徐工重型成功推出了當時市場上最具代表性的K係列汽車起重機,在業界引起巨大轟動。借此之勢,徐工重型高層領導下達了一個振聾發聵的命令:“我們要做全地麵起重機!”
當時可能還沒有人意識到,這一命令將在不久之後改變徐工,更改變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整個格局。
徐工重型的技術團隊對於自主開發全地麵起重機早已有過無數的期待,無數重規劃。在1994年與德國利勃海爾合作推出的160噸全地麵起重機時,這種想法就萌動過無數次,但受製於德國企業技術的封鎖,遲遲未能付諸實踐,現在機會終於來了。徐工重型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副總經理史先信在談到當時的情形時說:“通過購買買不到核心技術,通過引進隻能亦步亦趨,唯一的道路就是堅持自主創新,那個時候技術研發手段還比較落後,但必須克服困難,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中國第一台全地麵起重機QAY25的任務下達後,整個技術研發團隊經常披星戴月,就如何構建25噸的雛形展開激烈討論,在切割、折彎、拚點、焊接、機械加工的各種設備旁邊,開辟了“第二戰場”,與一線工人一起,日以繼夜地琢磨、鑽研,為的是將圖紙變為一件件鮮活的實物。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最關鍵的技術難題——油氣懸掛裝置也已成形,他們終於鬆了一口氣,晚上踏踏實實的睡了一個好覺。
但是在第二天試車時,理論上已經完善的油氣懸架減震功能極差,工程師們在開動的起重機座位上顛簸著,要知道成熟的全地麵起重機在顛簸不平的路上行駛,即使是放碗水在駕駛室裏,都不會灑出一滴。那時大家意識到,原來全地麵起重機研發不是那麽簡單,做好原理、做出零件根本就不夠,係統構建出來了,沒有試驗測試,係統各項參數都沒有確定,產品肯定是不行的。
用以減少車體振動的油氣懸掛技術,是全地麵起重機的關鍵技術之一。為了驗證係統的使用性能,技術人員對該產品進行了整車道路模擬振動實驗,通過近一年的試驗,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技術數據,根據實驗結果對係統進行了反複改進,經曆了從理論研究、試驗研究、運用研究的艱辛過程。
在研發最緊張的1年多的時間裏,整個技術團隊一天都沒有休息過,全心撲在研製任務上,甚至沒有時間照顧出生不久的孩子,在烈日炎炎的調試廠,在每一道關鍵工序,技術團隊深入研究,悉心聽取一線工人的意見,及時改進設計不足。
終於,經過三輪的改進測試,中國自主研發第一台全地麵起重機QAY25成功問世。無數次的試驗和改進讓他們體悟到高度成熟的技術是進行產品研發的基石,並將這一理念灌輸給每一個徐工人。
徐工重型由此走上了全地麵起重機的研發之路,盡管這個頭開得有些曲折,有些不平順。(本文來自徐工起重機械)
掃碼下載機友會APP
或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機友會”下載
獲取更多資訊
掃碼關注路麵機械官方微信
在一部全景展示中國近年來發展進步的中美合拍紀錄片上,徐工300噸的風電吊裝代表“國家隊”出場!精彩鏡頭的展示了一次300噸履帶吊吊裝1.5MW風機的工程作業。 根據視頻可以判斷,6噸重的風電葉片屬於1.5MW級別的風機。
[詳情]【首台國產千噸級全地麵起重機完美亮相】 2010年11月23日,這是個令所有國內外工程機械行業生產廠家都記憶猶新的日子。在國際工程機械行業巨頭展出的1200噸起重機旁邊,就是2010年誕生於中國徐工集團的1200噸及他的同胞兄弟800噸全地麵起重機。
[詳情]3月18日,在徐工大噸位裝載機智能化製造基地,徐工鏟運機械事業部正式發布了“鏟運生態+”暨V係列新產品。“鏟運生態+”的發布,標誌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供給側改革”,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正式步入落地實踐階段。
[詳情]在現場最吸引人眼球的當然是美麗的徐工姑娘,合體的旗袍將她們襯托得更加婀娜生姿。藍白的旗袍上是“梅蘭竹菊”歲寒四君子——就像徐工在行業寒冬中仍能披波傲雪、堅毅高潔。
[詳情]近日,周鐵根市長率領企業家代表團一行19人,在王民董事長和王岩鬆副總裁的陪同下,考察了位於德國北威州赫恩(Herne)市的擁有82年曆史的施維英公司。 50多年前,施維英公司生產的全球第一台混凝土泵車,當年的樣車至今仍然可以使用 施維英公司是全球混凝土行業的領軍企業。
[詳情]2016年2月,徐工施維英中標亞洲最大水資源綠色循環項目,建造地下再生水處理廠,並與北京某給排水公司簽訂2000萬元汙泥輸送、存儲等成套工業係統供貨合同,以徐工力量助力京津冀地區市政汙水、汙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徐工施維英在環保產品取得突破性拓展,以實際行動獻力祖國的碧水藍天。
[詳情]導語:“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一直是今年兩會期間熱議的話題之一,李克強總理也在今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那麽,如何變環保壓力為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也就成為各企業所關注的焦點。
[詳情]2016年3月15日,正值“消費者權益日”,徐工建機對徐州在建的地鐵一、二號線施工中的履帶起重機用戶進行了現場調研和產品回訪活動。此次調研主要以現場訪談和調查問卷的形式,深入了解用戶的實際需求,並聽取了用戶的反饋意見。
[詳情]“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習近平談科技創新 。 2016年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