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27日發表原題為《“一帶一路”倡議不隻是重新改變投資流向,還在改變中國的外語教學》的文章稱,中國以通過其嚴苛的教育體係培養一流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人才著稱。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的大學正致力於滿足國家的新需求,這預示著高等教育版圖正發生變化。
在中國,既存在采用西方模式的北大和清華等綜合性大學,學生在畢業前專門攻讀一種專業並選修其他課程,也有中國高等教育獨特的專門開展外國語言及文化教學的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稱北外)、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3年,北外設立了一個專門為聯合國培訓譯員的係。建校幾十年來,北外一直處在中國外交隊伍和國際影響力的中心。但到2005年前後,北外等中國外語類高校曾遭遇一場前途危機。盡管北外仍是中國各高校中為國家培養最多駐外大使的院校,但英語教育選項的增多使該校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遭受質疑。此外,那些選擇攻讀一門外語專業的學生大多選擇英語,讓外界越來越擔心這些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後是否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逐漸改變中國高校的外語教學。“一帶一路”倡議對專業知識、外語技能和文化常識的巨大需求,不僅已迫使中國各外語類高校增加新的非傳統語言教學項目,還更專注於開展相關社會、文化和人文學科教學。例如,在近來開展課程改革後,北外學生能夠同時學習經濟學、(非洲)豪薩語和非洲文學等課程。
如今,北外已成為中國學習“一帶一路”國家語言的先鋒。僅在2017年北外的課程表中就新增11門語言,並迎來其首批以菲律賓語為專業的學生,這意味著如今該校開設的專業已經涵蓋東盟10國的官方語言。同一年,即便是一些僅被外國少數民族使用的語言也被納入北外的選修課程,例如提格裏尼亞語(埃塞俄比亞)、北恩德貝勒語(津巴布韋)和毛利語(新西蘭)等。
(原標題:港媒:“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外語院校改革)
編輯:王瀝慷
厄瓜多爾《宇宙報》5月29日報道,厄瓜多爾央行及厄出口商聯合會數據顯示,2018年,厄非石油類產品出口128.39億美元,同比增長5%,其中厄對華出口貢獻巨大。
德國權威經濟研究機構ifo經濟研究所2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可幫助德國經濟重鎮巴伐利亞州的企業更好地開拓銷售市場和獲取。
英國國際公共金融網站5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絲綢之路”計劃可能每年將給世界經濟貢獻7.1萬億美元 到2040年中國龐大的&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