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將於6月5日-7日訪問俄羅斯
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6月5日至7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30日,外交部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外交部副部長張漢暉介紹說,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將同普京總統舉行國事活動,共同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慶祝大會等一係列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簽署或見證簽署重要合作文件。習近平主席還將出席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本屆論壇全會主題為“打造可持續發展議程”。習近平主席將在論壇全會致辭,闡述中方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要主張,同各方一道,倡導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實現地球村共同發展繁榮。(新華網)
國家級經開區將擁有更大改革自主權,打造新高地
國務院近日印發意見,要求推進國家級經開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商務部、科技部、住建部有關負責人回答了相關問題。就如何推動經開區創新建設的問題,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回答說,要充分發揮經開區對外開放平台作用,在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投資領域通過提高質量、優化結構、拓展空間,進一步激發對外經濟活力。要鼓勵經開區複製推廣自主創新示範區試點經驗,率先將國家科技創新政策落實到位,將經開區打造成科技創新集聚區。要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麵走在前列,通過優化機構職能、優化管理體製、優化激勵機製,支持開展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等創新舉措,營造更加有利於產業發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製度環境。(新華網)
銀保監會:將確保金融監管能力與對外開放水平相適應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30日在北京表示,隨著開放程度不斷加深,近年來外國銀行業、保險業在華機構數量不斷增長。截至2019年4月,共有來自54個國家和地區的215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了41家外國銀行法人,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53家代表處,外資銀行營業機構已達982家。同時,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機構在華設立了59家外資保險機構和14家外資保險中介機構,下設分支機構1800多家。王兆星強調,在金融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銀保監會將繼續加強監管製度建設、能力建設,“不僅要確保把門開得開、開得大,而且也確保金融安全穩定。”(中國新聞網)
“中英大學夥伴服務‘一帶一路’項目”在京啟動
28日,由教育部與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聯合發起的“中英大學夥伴服務‘一帶一路’項目”在北京正式啟動。該項目吸引了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肯尼亞、南非等10個國家的參與,首批獲得資助的項目涉及醫療保健、食品安全、智能製造、再生能源、全球領導力等多個領域,充分體現和貫徹了廣泛交流、深入合作的項目初衷。啟動會現場,首批成功入選中英及“一帶一路”國家項目的機構代表,匯集一堂,共同見證項目的啟動,探討與展望多方合作的未來前景。(人民網)
歐亞經濟委員會最高理事會會議在哈薩克斯坦舉行
歐亞經濟聯盟最高權力機構歐亞經濟委員會最高理事會會議29日在哈薩克斯坦首都努爾蘇丹舉行,與會各方討論了歐亞經濟聯盟相關熱點問題和發展前景。根據歐亞經濟聯盟官網上的消息,與會各方就歐亞經濟聯盟相關熱點問題和發展前景進行了討論。本次會議通過了包括《歐亞經濟委員會最高理事會關於歐亞經濟聯盟成立5周年聯合聲明》在內的18份文件。(新華網)
中日在第三方市場合作前景廣闊
周小川27日至29日在東京出席“全球增長動力:亞洲貿易、投資、金融合作圓桌會”和博鼇亞洲論壇研究院舉辦的世界貿易組織座談會。周小川會後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隨著中日關係改善,兩國經貿關係得以升溫,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進展備受關注,雙方也都展現出對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期待與實力。周小川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說明共建“一帶一路”有助於產業鏈的形成。他強調,通過“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第三方市場合作,把中日各個行業以及國際組織的一些資源進行再配置,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新華網)
德權威機構報告:“一帶一路”可助德國經濟大州對華貿易增長
德國權威經濟研究機構ifo經濟研究所2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可幫助德國經濟重鎮巴伐利亞州的企業更好地開拓銷售市場和獲取原材料。報告預估,該倡議可令巴州同中國之間的貿易額增長8個百分點。報告同時呼籲德國和歐洲政界創造必要的條件,以使得巴州和整個德國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取得經濟上的成功。(中國新聞網)
厄瓜多爾對中國出口保持良好勢頭
厄瓜多爾央行及厄出口商聯合會數據顯示,2018年,厄非石油類產品出口128.39億美元,同比增長5%,其中厄對華出口貢獻巨大。中國已成為厄第四大出口目的地。2018年,厄對華出口1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7%。2019年以來厄對華出口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今年第一季度厄對華出口4.6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8億美元。中國自厄進口產品包括大蝦、香蕉、礦產品和木材等,對厄出口手機、金屬製品、家電、機器和汽車等。(商務部網站)
王友明:打通民心,不再做好事卻吃“啞巴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所所長王友明在環球網發表文章稱,中國拉美文化巨大差異給中企帶來的麻煩,企業老總們吐槽的例子很多,其中“做好事不留名”在拉美就遭遇了窘境。做好事不留名在國內固然是美德,事後被發現往往效果更佳,但在拉美卻遭遇了尷尬,隻做不說不但容易背負誤解與罵名,甚至還可能被猜度你遮遮掩掩的背後一定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勾當。做好事說與不說的效果大相徑庭,這是文化差異的客觀使然,加之拉美文化別具一格,更需企業在輿論影響上積極跟進,打通民心,增進了解,少走彎路,不再做好事卻吃“啞巴虧”。因此,在拉美推進“一帶一路”,五通中“民心相通”的位置需前置,軟性條件鋪墊到位後再推進設施聯通等項目,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環球網)
英媒:“一帶一路”或令全球GDP年增7萬億美元
英國國際公共金融網站28日發表題為《中國的“絲綢之路”計劃可能每年將給世界經濟貢獻7.1萬億美元》的文章。文章稱,到2040年“一帶一路”倡議可能每年都將給全球經濟增添7.1萬億美元之多,相當於預期全球GDP的4.2%。全世界大約56個國家將會看到自己的經濟每年增加100多億美元。這個結論出自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該中心還預測,盡管美國沒有參與“一帶一路”,但從絕對值來講,美國將是繼中國之後最大的潛在受益者。“一帶一路”將給美國GDP帶來1.4%的增長。該谘詢機構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經濟的龐大規模意味著它能從世界GDP的增長中間接獲益。”(環球時報)
▲阿道夫大橋是盧森堡市的地標之一,建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橋高46米、長84米,是一座由石頭砌成的高架橋。阿道夫大橋跨越峽穀,連接新、舊兩市區,支撐橋梁的拱門左右對稱非常壯觀。作為歐洲最傑出的建築物之一,阿道夫大橋已成為盧森堡非官方的國家象征。(來源:iStock)
編輯:曹家寧
(本文來自一帶一路網)
厄瓜多爾《宇宙報》5月29日報道,厄瓜多爾央行及厄出口商聯合會數據顯示,2018年,厄非石油類產品出口128.39億美元,同比增長5%,其中厄對華出口貢獻巨大。
德國權威經濟研究機構ifo經濟研究所2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可幫助德國經濟重鎮巴伐利亞州的企業更好地開拓銷售市場和獲取。
英國國際公共金融網站5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絲綢之路”計劃可能每年將給世界經濟貢獻7.1萬億美元 到2040年中國龐大的&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