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在英國KHL集團發布的全球裝備製造行業重量級榜單《2021 Yellow Table》中,中聯重科等三家中國企業占據了前五強三個席位。與歐美日行業發展相比,中國工程機械發展時間不過百年,成長速度、取得成就可謂巨大。而在這巨大的成就背後,則是一輩輩研發人員的高瞻遠矚的規劃和腳踏實地的耕耘。本期《信物傳承》即通過汽車起重機“統型圖紙”一窺上世紀80年代我國8噸、12噸汽車起重機統型曆程。
在中聯重科檔案室,珍藏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汽車起重機統型圖紙。微微泛黃的紙頁上精細描繪著設備各項數據。透過這些圖紙,中聯重科前身——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沙建機院)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做出的擔當與貢獻,躍然紙上、曆曆在目。
△中聯重科檔案室展呈的80年代QY12汽車起重機統型圖紙
60年代末和70年代左右,機械製造領域的發展近乎停滯,作為民用建設領域重要的設備——汽車起重機也不例外。等到了80年代,我國的起重機技術已經跟不上鄰國的日韓發展水平,僅僅十幾年時間,它們已經甩開了中國。
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改革開放春風化雨,廣闊的民用市場對工程機械需求開始增多,對品種的要求日漸增長。逐漸增加的市場需求和落後單一的產品產生了很大的矛盾,為此中國的各個領域都在開展技術引進,希望通過引進國外的已經成熟的技術,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國家提出了“引進、消化、吸收”的工程機械產業政策。汽車起重機領域也像其它工業領域一樣,開展了廣泛的技術引進。
當時,一大批企業引進了國外的先進產品和技術,改善了生產條件,建立了規模化的生產體係,產品的數量、品種得到了顯著提升。1985年,英國的《金融時報》評價中國當時的技術引進“在全中國,即使是很小的工廠,也在尋找外國合資者,以幫助他們實現企業現代化。”
△上世紀80年代老式汽車起重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伴隨著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和引進外資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煥發了蓬勃發展的活力,汽車起重機等裝備數量不斷增加、性能不斷提升,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但與此同時,裝備配備不科學、不合理、不統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影響了零配件供應、設備維修管理,降低了裝備使用效果,製約了行業發展。
“統型”,成為當時中國汽車起重機等工程機械發展亟待破解的瓶頸。通過統型,對通用產品品種、規格和型號,應用以及需求量進行集中分析、研討和優選,提出優選的產品品種和規格,製定產品的係列型譜及詳細規範,提供給產、研、用等多方使用,以提升設計、製造、選型的效率,並綜合促進行業發展。
8噸、12噸級產品是汽車起重機小噸位市場保有量最大的型號,使用工況多、作業範圍廣。同時,生產廠家也多,其統型工作需由行業最具話語權以及研發實力的機構來進行。當時,起重機械、混凝土機械、路橋機械、城建環保和城市車輛5個研究所皆設於建設部長沙建機院,長沙建機院主要從事的也是包括起重機械、混凝土機械等領域的整機以及專用零部件的研究、開發、推廣以及標準製修訂工作,同時還開展行業活動和學術交流。無疑,8噸、12噸級產品的統型工作便交由長沙建機院承擔。
對於剛剛起步、群雄並起的汽車起重機領域,組織統型設計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據當時負責12噸汽車起重機統型項目的相關研究員回憶,當時接到任務後,設計人員團隊緊張投入到工作中,查閱大量文獻,調研摸排數套設備,確定了提高裝備“尺寸互換性、功能一致性、使用重複性”的總體思路,長期奔波於車間、實驗室,加班加點,嚴謹認真開展統型設計,最終成功完成了國家賦予的重任。
1985年,長沙建機院聯合多家單位,承擔8噸汽車吊統型工作;1989年又承擔了12噸汽車吊統型工作。在當時國家部委組織的汽車起重機統型鑒定會上,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統型的8噸和12噸汽車起重機技術先進、布局合理、造型美觀、整機重量輕,達到了國外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可以投入批量生產。至此,由長沙建機院主導的汽車起重機等設備統型工作順利完成,產品設計得到進一步改進和優化,性能得到提高,技術得到進步,加速了產品更新迭代,極大推動了行業的發展進步。8噸和12噸統型分別榮獲機械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機械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獎。
△中聯重科2021年推出的節能型12噸汽車起重機
統型工作作為汽車起重機發展的關鍵步伐,正是一輩輩工程機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一步步地積累,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向現代化邁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1980年-2000年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改進創新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起重機技術。再曆經2001年-2010年的技術大力發展;2011年後,我國起重機已經闊步在世界的舞台。尤其是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麵起重機——QAY2000全地麵起重機在中聯重科下線,標誌著以中聯重科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打破國外長期以來對超大噸位的壟斷格局,世界為之側目。進入2020年,中聯重科已成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起重機械製造商。
昔日落後於日韓,更趕不上歐美國家的發展,40年光陰流轉,包括汽車起重機在內的國產工程機械卻已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飛躍。
一疊疊“統型圖紙”,見證了長沙建機院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做出的貢獻,也激勵著中聯重科始終不忘科技研發初心、牢記產業報國使命,在代表中國裝備製造業不斷走向全球領先的征程上揚帆遠航,走向更加輝煌的彼岸。
今夕家家逢萬喜,朝日歲歲多勝意。值此除夕團圓時,山東臨工送出誠摯的祝福:祥蛇攜福至,舊歲換新顏,蛇舞春風,順遂如意,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