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万名建设者4年8个月的建设,横贯山西、陕西、宁夏三省区的铁路大通道——太(原)中(卫)银(川)铁路于今天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山西西南部、宁夏中北部没有铁路及太原、银川两地间没有直达火车的历史。
上午,太中铁路通车仪式在太原、绥德、银川三地举行,标志着该铁路开通运营。中国铁建所属十一、十二、十四至十七、十九至二十三、二十五局集团等参建单位建设者代表参加了开通仪式。
太中银铁路全长944公里,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一条重要干线和连接我国华北、西北的快速便捷通道,横穿黄土高原,东起山西太原榆次编组站,西至宁夏中卫迎水桥编组站和银川站,有桥梁355座、涵洞1645座、隧道159座、车站65个。设计标准为国铁一级,双线电气化,设计时速200公里,设计通过能力6000万吨/年和客车40对/日。沿线桥隧相连,地质复杂,多为老黄土和砂岩、泥岩层,施工难度大。
2006年开始施工以来,中国铁建所属参建单位克服了征地拆迁难,酷暑、冬冷、大风、干燥、沙尘暴,材料运输不便、2008年冰雪灾害、金融危机、原材料暴涨等困难,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施工进度、比标准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严控施工过程,加大科技攻关,并形成了《土质隧道衬砌裂缝产生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谈黄土浅埋大断面隧道开挖方法》等一系列成果,确保了施工生产平稳有序进行。
各单位推行“一法三卡”安全工作,将关键工序纳入安全监控,强化作业工人安全培训,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演练,管理人员跟班监督。跨307国道悬灌梁施工安全风险大,中铁十七局集团建筑公司搭脚手架、新钢架、军用墩支架,做好支护,确保施工安全。
吕梁山隧道全长20785.6米,为全线最长、我国第二长铁路隧道,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穿过全风化花岗岩、砂土岩层及2.2公里砂粒层、220米吴城断裂带等不良地质地段,施工艰难。工作面附近地下水位在20至200米之间。中铁十二局集团坚持先预防、早治水、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控变形,有序加快施工。建立三级泵站,24小时不间断向外排水,解决了涌水问题。使用管道式与坑道式通风相结合,解决通风排烟问题。现场配备400KW发电机,保供电。
对玖山隧道全长3122米,黄土和水平层砂岩为主的Ⅳ、Ⅴ级围岩占隧道总长度的90%,中铁十七局集团采用三台阶七步流水法施工,通过仰拱、二衬紧跟,完成黄土大断面施工任务;通过CD反循环锚杆及注浆,在拱部增设格栅钢架及加设钢筋网,采用弱爆破、减震爆破等方式,完成水平层砂岩施工。采用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地质雷达对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厚度科学检测,加强施工超前支护质量,实现“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
中宁黄河特大桥全长4422.8米,集钢混、大跨度现浇、悬灌等技术为一体,有“黄河第一桥”之称。中铁十七局集团克服水深浪急、结构工艺复杂等难题,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创造了8天架设一孔96米钢构梁的纪录。大理河特大桥施工位于河道内,中铁十七局集团建筑公司运用井点降水法,攻克了桥墩基础施工水位高、流沙多等技术难题。
架梁施工中,建设者采用最新转向盘车对TJ165型桥机进行转向,只需3天时间,在国内属首次。铺架中,湿接缝施工、防水层施工、支座安装等工艺都达到设计规定和验标要求。
为保证冬季施工质量,各单位在现场搭建暖棚,设锅炉升温,提高混凝土养生温度。采取砂加热、水加温、搅拌罐和搅拌站穿“棉衣”等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建设者注重环保,中铁十七局集团仅在陕西子洲县杜家沟村就结合弃渣场施工便道挡土墙,义务筑堤修路1100米,受到村民好评。
施工中,各单位依托,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和沿线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体协调,以理服人,和谐推进了征地拆迁工作。
太中银铁路通车后,太原到银川只需5个小时,银川到北京只需8个小时,百姓出行更便利,晋、陕、宁三省区煤焦等能源、农副产品得以顺利输送,大大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通往东部的最便捷的一条铁路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