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三一首席科学家易小刚与钟南山等十位科技工作者光荣当选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人数不超过1000名,从中产生的“十佳”更是出类拔萃。而且该称号对被授予者只授一次,为终身荣誉。
事实上,易小刚的获奖同时创造了“三个第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内唯一当选;湖南省唯一当选;民营企业科技领军人物唯一当选。
被逼出来的自主创新
“三一重工的创新是被逼出来的!”在采访之初,易小刚便直言不讳地说。易小刚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有几条路走:第一条是引进别人的技术,但三一在创业初期便是董事长梁稳根带领几位创业的大学生从零开始做起来的,不可能也没有资金引进别人的技术;再一条就是走模仿别人的道路,但是模仿也不可取,模仿就意味着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永远不可能把一个企业做成世界一流。
“在这两种情况下,三一要想把自己的产品有所突破,做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只能通过自己研发,去赢得市场。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投资回报率也是最高的,比你直接拿钱买技术投资回报率高的多。”易小刚说。
在三一创建初期也曾经走过弯路,最初为了引进技术想和别人合资,但别人根本看不上,因为那时的三一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公司。
让易小刚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三一第一个产品中的一个核心零部件当时只有日本公司能够生产。但是这家公司自己也销售由该零部件构成的主机产品。“为了不使三一成为竞争对手,日本公司会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卖给你,市场一旦好起来,就控制了供应量。经历了这样的曲折,三一决心靠自己,自主创新。”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国泵车市场,国内企业只能生产32米以下的短臂架泵车,长臂架泵车市场全部被国外品牌占领。
当时国外把臂架的长度做到了最高36米。业内都认为臂架每增加一米比登天还难。整个行业都被吓坏了,认为那是外国人的专利,也没人敢去尝试。
面对这种局面,从来不服输、不信邪的易小刚决心研制世界一流水平的混凝土长臂架泵车。从1998年开始研究实验,到1999年4月,易小刚带领自己的研发团队一次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7米混凝土泵车,2000年就投入批量生产。
进口一个36米的臂架要110万到130万元。而经过自主研发的同样产品,成本也就是20万至30万元。
“就是这样一个臂架就有100多万的利润啊。”易小刚认为,这种利润就是技术创新的高额回报。通过这次尝试之后,40米、42米、46米、48米长臂架泵车也相继被三一研制成功。
2007年12月,三一拥有15项核心技术的66米长臂泵车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就在国外某品牌将这一高度刷新至70米后没过几天,2008年12月,三一集团的72米长臂架泵车正式下线,并将这一新的世界纪录保持至今。
当别人问及三一的臂架究竟能够做多高时,易小刚甚至放言,“三一最终能把臂架做多长,我自己不知道。但有一句话我是敢说的,从此以后这个世界吉尼斯纪录将永远属于我们三一。”
打破恐惧 大胆创新
在《三一集团2010年度科技工作报告》中,易小刚说:“要营造敢于打破技术恐惧,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氛围。培养充满自信的创新文化,摒弃追随模仿,鼓励突破创新。”
易小刚认为,中国的研发人员个个都很聪明,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一种自卑思想的影响,总觉得我们技不如人,认为国外的东西都是最先进的,导致中国人创新的思维很不活跃,畏畏缩缩。因此在三一,最需要给研发人员的是自信心。
“首先要打破恐惧,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易小刚在接受采访时对《小康??财智》记者说,同时还要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在创新中,失败了没关系,公司不会处罚你。三一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哪一个研发人员因为创新时给公司带来了损失,对其处罚的。公司只处罚不负责任的人。
在三一,易小刚不允许研发人员说两句话:第一句是“国外是这么设计的,我们也这么设计”。“因为国外虽然是这么设计的,但并不代表这是最好的。我们完全可以突破,创造新的更好的产品。”
另一句是“国外没有这么做过,我们也不能这么做”。易小刚认为,这句就更不对了。“国外是错的,难道你也跟着错吗?而且,只有把国外没做到的东西我们做出来、做到了,才能让我们的公司达到世界一流。”
兼创业家与科学家于一身
这些堪称为创业箴言的信条首先体现在易小刚自己的身体力行当中。
1985年7月,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的易小刚因成绩优异被优先分配到了国家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在这里,青春自信的易小刚便开始在液压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其先后参与、主持开发的科研项目,获得原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的多次嘉奖;作为由国务院重大项目办公室下达的“154吨矿用自卸车关键液压、气动元件国产化研究”项目4个子项目之一的课题负责人,还分别获原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学毕业仅十年的时间,易小刚便获得常人所艳慕的成功生活:拥有在北京优越的工作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幸福温馨的家庭。他作为北京知名液压专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这一切都足以让易小刚的父母、家人们心满意足并引以为荣。
但是,1995年春天的一次决定,改变了易小刚的工作和生活轨迹。
当时,三一重工还只是湖南一家不太起眼的民营企业。由于技术性能不稳定,产品质量不过关,三一重工唯一生产的一种产品——HBT60拖式混凝土输送泵,销售陷入困境,企业举步艰难。
为了摆脱企业困境,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在全国到处招聘专业技术人才。他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找到了易小刚这位液压专家。然而,对易小刚来说,要放弃北京的一切,投身到长沙县星沙镇这个刚刚起步、环境简陋、前程未卜的民营企业,的确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极难接受。他的这一“冲动”的选择自然遭到了父母、妻子等亲友的强烈反对。
然而,为了实现更大的创新抱负、创业志向,同时也被梁稳根求才的诚意所感动,易小刚毅然决然地辞去公职来到长沙。
1995年6月,孤身一人的易小刚从北京来到湖南长沙,在一个叫星沙的小镇上作为一名普通工程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垦荒”。住在搭建的工棚里,工作在简陋的企业车间内。南方的夏夜湿热多蚊,往往一个夜晚下来,全身都被蚊子叮咬得一片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