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弱变强,自主创新托起飞跃的翅膀
2011年11月,一个好消息在玉柴上下广为传播。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代表我国内燃机行业最高水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落户玉柴,填补了我国没有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空白。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表示,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玉柴,是国家对玉柴的高度信任和认可,也是玉柴技术领先优势的体现。作为行业唯一一家获得“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企业,玉柴有信心,也有决心以建设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实验室为支点,撬动全行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打造中国内燃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抚今忆昔,在激荡的国企改革岁月中,玉柴没有成为地方的财政包袱,没有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中被淘汰,并一步步由弱变强。
这里,有两个名字需要提及:“掌门人”王建明和晏平。王建明当年不踏上那辆西去的列车,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偏僻的玉林,今天的玉柴故事,肯定面目全非。同理,时隔20年后,在铁路部门纵横驰骋了20多个春秋的晏平如果不是来到玉柴,而是选择少年时期就立志扎根的那个美丽的北方重镇,玉柴的历史也一定不会出现这般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的情节。
在玉柴人看来,1985至2005年玉柴的快速成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头功应记在王建明头上。而将玉柴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晏平贡献颇大。
总结两人引领玉柴走向壮大的法宝,第一个是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闯关。玉柴领导班子锐意改革,坚持创新,大力推动企业公司化、股份化改革,解决了诸如集团本部领导多、机构多,人浮于事;集团的战略规划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无法落地;在资本市场上几乎没有大作为等难题。
第二个法宝就是技术崇拜的基因和自主创新的培育。
玉柴首度崛起,源于1989年6105QC柴油机的推出,开创直喷柴油机时代,长期占领中国一半以上市场。但令玉柴没想到的是,这一产品刚获“部优”不久,市场就发生了剧变,而因新产品迟迟未能推出,玉柴市场快速萎缩。最后,靠咬着牙推出的二代机型才把危机顶过去。此后,玉柴吸取教训,走上了自主创新为主、广泛寻求合作的研发道路。
“要振兴玉柴,振兴民族工业,就必须集中资源,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晏平说。
玉柴人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还做得很好。目前,玉柴不仅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而且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际知名的内燃机研究机构深入合作,与德国FEV发动机技术公司合作在德国亚琛建立了玉柴—FEV技术中心;并建成目前在国内柴油机生产企业中唯一欧Ⅲ排放测试平台。2005年成功开发新产品23款投放市场,2006年欧Ⅳ发动机新产品面世,抢先在国家排放法规实施之前投放市场,欧Ⅲ发动机实现批量生产投放市场。
技术开路,创新举托,管理聚合,推动 “玉柴系”产业集群开枝散叶。到目前为止,玉柴实现了在福建厦门、安徽芜湖、山东济宁、浙江台州、江苏常州、江苏苏州、四川资阳、四川泸州、广东珠海、广东茂名、辽宁大连、天津等地的产业布局,打造了发动机和工程机械“两条产品链”,构筑了发动机、工程机械、物流汽贸、零部件、能源化工、专用汽车等六大板块玉柴产业集群。
由内而外,走出去造就国际玉柴
卧龙不可能永远窝在小水池里,玉柴也不可能一直呆在玉林。
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上,玉柴的绿色动力让世界叫绝;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国际市场上,玉柴国际化始终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绿色发展、和谐共赢”让全球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担当。
目前,玉柴已在海外设有13个办事处,拥有30多家海外经销商,在50多个国家具有配件供应保障及售后服务支持,在60多个国家注册了玉柴商标,玉柴发动机的海外市场保有量超过12万台。在工程机械板块,玉柴产品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了欧洲权威机构的CE认证,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其中15吨以下挖掘机出口量位居行业第一。
玉柴核心子公司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45个海内外办事处,2500多个服务站,形成与客户共赢的市场观,依托YCSS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和5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实施主动跟踪服务,向海内外用户提供最专业、最快捷、最满意的销售服务。公司同中国汽车工业和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与市场共赢的价值理念体系,业务已经延伸到亚、欧、美、非四大洲,建立起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前沿阵地。
玉柴重工建立了庞大而完善的销售与服务体系,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地区。玉柴重工与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全球研发及产业布局,在欧洲、北美等地建立了事业部,拓宽海外营销渠道,稳步推进全球产业化步伐。
玉柴物流集团拥有62家分子公司,500多个物流终端网点,打造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信息中心,带动区域物流、运输行业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圈,承载进出口物资的营运车辆直达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东盟“一轴两翼”的跨国货运物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已发展为有着国内领先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由冷变暖,企业软实力不断提升
“就在我们全家为每年高达7000元的学费犯愁时,我获得了2011年玉柴集团高考奖学金。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一个念头在我心海里深深扎根:铭记玉柴,此生感恩!”今年8月27日,在广西玉柴集团奖学助学基金和晏平爱心助学基金颁发仪式上,刚刚考取桂林理工大学的集团职工子弟陈振成代表所有受助同学发表了感人至深的感言。
看到这一幕的许多员工,心头仍清晰地记得玉柴集团第十五届职代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二次会议上如潮的掌声。第一次会议在救助困难职工家庭方面就通过了包括子女上学就业、职工大病救助等四大章程;第二次会议改革了对公司领导干部民主评议方法,重点查找领导干部工作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当年度即有两名领导干部受到职工代表质询。
从为职工煮茶水、送生日问候到签订集体合同、开展工资协商,维护职工权益……点点滴滴承载着一代代玉柴人的收获和希望。文化研讨讲座、青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读书论坛、家庭文化建设活动,网络读书活动……浓厚的文化生活氛围吸引着年轻人的脚步。
曾几何时,地处偏远的玉柴对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魅力,对成熟的中高级人才更是无法吸引。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直接从大专院校分配到玉柴的毕业生依然寥寥无几。
玉柴的人文关怀释放出魔力。如今,玉柴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63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博士31人,硕士381人。以电控专家卓斌教授、排放专家李勤博士、NVH(噪声振动)技术专家李松林等为代表的技术人才,通过“以一带多”的技术团队人才汇集效应,玉柴成功聚集了一批站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最前沿、富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拔尖人才,并不断迈向“团队化、立体化、职业化、国际化”。
“玉柴的宝贝儿”,晏平喜欢用这样的字眼来赞誉那些没有什么高学历但又“身怀绝技”、从学徒起步却能成为“技能大王”的玉柴技工。
“玉柴能取得今天的地位,主要就是引进和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和优秀的专家团队。”晏平自豪地说。
南车玉柴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朱大德说:“个人因素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时代在玉柴已经过去了,人情因素已经不起作用了。比如我,还算是晏主席比较欣赏的人,假如现在我的业绩增长速度低于25%,自己都不好意思干下去,因为这个氛围形成了,业绩至上。”
这种氛围,开始源自一种要求,时间一长就成了习惯。这是企业文化成熟后的表现。
玉柴的温暖不仅只给员工,还传递给合作伙伴和社会。
玉柴供应商联合会副会长刘德宝说,通过玉柴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供应商与玉柴真正实现了一起成长。
玉柴的温暖,已涵盖到社会各个层面。迄今为止,玉柴已投入6亿多元资助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在汶川大地震、西南特大干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玉柴还和企业员工一起向灾区捐款捐物约1600万元。
正因如此,玉柴获誉“2009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特别大奖”光荣称号,2011年,玉柴荣获第三届全球契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典范报告“典范实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