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将一批工业文物捐赠给柳州工业博物馆,其中有一台修复一新的中国第一代轮式装载机——Z435型装载机。今后,市民在柳州工业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最大的装载机(CLG899Ⅲ型,现摆放在工业博物馆广场),还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装载机。
当天上午,记者在柳工厂区见到了这台焕发新颜的“老”装载机,了解到这台中国第一代装载机的来历。1964年,厦门工程机械厂和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根据一台来自日本的装载机样机,开发中国自己的装载机。1965年,柳工参与了后期的开发研究,取得图纸后自行消化、改进,定型为Z435型装载机,1966年元月开始进行试制。1966年10月1日,柳工第一台Z435型装载机下地,而厦工试制的第一台装载机(Z4—4型)也已于同年5月1日下地。1968年,柳工的Z435型装载机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通过了鉴定,厦工的装载机试制出来后存在问题,没有完成鉴定。这样,“中国第一代装载机”的荣誉被柳工摘得。该型号装载机载荷重量为3.5吨,斗容为1.7立方米,因当时技术较落后,只能后轮转向。
柳工集团原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刘良臣介绍,装载机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个新东西,工人和技术人员都没见过装载机是什么样子,当初开发也是以对样机各个部件进行测绘、仿制为主。所有的零部件都没有配套生产,必须全部靠自己制造,而生产这些部件都必须有专用设备,尤其像液压剪、变速箱、整体车桥等重要部件。但是,从上海过来的老技术人员不但动手能力强,还能搞设计、画图纸,自行设计制造了一批专用的机床、车床、剪床等设备,满足了生产需要。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老一辈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克服了各种困难。如变速箱中的齿轮必须经过“生碳淬火”的工序,才能保证其寿命,由于没有电炉等设备,老技术人员们就用一个大箱子生了一箱木炭来完成。当时没有冲压床等先进设备,薄铁板都是靠手工敲打出来的,但这样做出来的薄铁板,却几乎像冲压床压出来一样规整。
据了解,柳工的Z435型装载机一直生产到1982年才停产,共生产了3000多台,分布在全国各地企业。这台重新修复的装载机产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不过,寻找这台柳工的第一代产品颇为周折。去年,柳工一直在四处寻找该型号的装载机,还在全国范围发布征集消息。后来,徐州一家柳工经销商辗转找到了这台装载机,当时仍在工地使用,但外观已经十分残破。据了解,这台装载机估计生产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经销商将机器购买回来后,柳工研究了修复方案,并让当初的老技术人员、老工程师加入修复工作,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完成。记者眼前的装载机,外观已修复完整,并重新喷漆,更换了新轮胎、铲斗,安装了驾驶楼。
柳工当天转交的工业文物,还有一台1958年以前的剪床、一台车床以及一个车桥解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