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资金能力等诸多企业能力中,人员能力居于基础和关键地位。尤其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关乎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脉搏”。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推股份)作为我国生产工程机械系列产品及零部件的国家大型一类骨干企业,人才战略一直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山推股份通过多种渠道“吸纳人才、发展人才”,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效能,公司主打产品推土机产销量连续六年稳居全国第一,产品多元化发展也走出了坚实步伐,早在2010年就实现了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山推的人才战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从“人事管理”到“人能管理”——人力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1年底,山推的各个部室都忙得如火如荼。记者来到人力资源部培训科时,这里的员工正在忙着制定一套2012年全体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内容设置。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从管理岗到技术岗,几乎每一位员工都被安排了不同层面的培训。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年是他们最繁忙的两年,从新员工入职培训到中层干部培训,从定期培训到不定期培训,一批接一批的培训没有间断过。“公司每年都根据我们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几次脱产培训,可以说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业务水平和岗位工作能力。前几天我刚从外地脱产培训回来,从文化、能力、素质提升等多个板块接受了全方位的培训。”一位员工如是说。
据介绍,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岗位能力模式,实现了科学培训、有效培训的目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培训中心不知不觉成了各个部室的“娘家”,各个部室有事没事“回家看看”,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培训需求和内容的完善。
近年来,山推致力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探索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能管理的转变,通过和国内外咨询公司、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合作,在岗位能力模型的建立、人才引进、使用、培训,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地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培训是我们山推人能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企业对人员的需求实际上是对人员能力的需求,企业的有效运作,需要包括人员能力在内的各方面能力的配置和匹配。可以说,做好人员能力的管理,即人能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挥最大潜质和效能的途径。”山推股份党委副书记孙学科的一句话道出了山推人力资源管理的真谛。“公司的岗位"见习制"和"双选制",让我找到了自己适合并喜欢的岗位,找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身才干的平台。”底盘事业部的一位员工小宋告诉记者。
小宋是山推2010年通过校园招聘的形式,从北京理工大学招来的一位硕士研究生。他通过几个月的见习期,发现自己在底盘领域比较感兴趣,于是向公司申请进入这个事业部,在事业部与员工双向选择后,小宋成为了底盘事业部的一位正式员工,目前已经独立完成了该事业部的多个项目,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司像小宋一样的员工还有很多。山推在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能管理的转变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通过部门季度创新考核和“导师制度”的合理设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企业和员工的交流和沟通,推动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平台比薪水更重要”——特有的企业文化吸纳了五湖四海的人才。
到过山推的人,一定会对它的“感恩家园”印象颇深。虽说是家园,其实只是一面墙壁,上面贴满了一个个貌似鹅卵石形状的硬皮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它们都是员工发自内心的话语。山推股份总经理助理、信息化总监郑鸿亮对记者说:“中国人不太习惯于情感的表达,很多时候宁愿埋在心里也不愿说出口来,所以我们就制作了这面墙,谁都可以把自己对别人的感恩之情、对公司的感恩之情写在纸上贴到墙上,这样大家都生活在浓浓的亲情之中,就会更加关心同事,关心企业发展”。“感恩家园”尽管是只有两平方米的墙壁,却呈现了一个企业文化管理的缩影。
作为扎根于孔孟之乡发展壮大的企业,山推是一个极为注重文化管理的企业。从文化长廊一路走到总部的各个办公室,不经意间总会被身旁图片、标志、提示语吸引着、感动着。“特别是成为山东重工集团权属子公司以来,集团的激情文化和山推的儒商文化、感恩文化以及包容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山推独有的企业文化。”山推股份企业文化部负责人介绍说。正如山推的员工所描述的一样,“在这里,我们快乐的工作,无忧的生活”、“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家的温暖”、“在这里,我们能毫无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潜质”。“当时山推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企业文化和做人做事的风格,我就觉得在这里我能做出一番自己想做的事业来。”郑鸿亮如是讲。
多年来,山推从国内外500强企业中吸纳了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在科技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岗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郑鸿亮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就职于福特、卡特彼勒等500强企业,在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卓有建树。2010年在山推相关负责人的“三顾茅庐”之后,他举家从美国来到了山推,为山推的信息化建设注入了一股不可替代的力量,目前他已成为山推首个特聘泰山学者。“济宁的人文环境、市委市政府的人才政策以及山推人的品格让我们很感动,这里具有汇聚各方人才的文化土壤。我们应该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为祖国做些事情,为济宁做些事情,为山推做些事情。”郑鸿亮说道。
也正是基于山推这种厚重和谐的文化氛围,这两年,企业引进了40多名海内外高端人才。与此同时,上千名本科生和硕士生也加入到了山推的“大家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又一股“新鲜血液”。
“这是我们ERP战斗中心,在这里每天的工作都进行可视化曝光,红绿黄分别代表着工作完成的不同情况。红色代表着……黄色代表……绿色代表着……我们引入了国外的项目管理模式,这里的每位员工都是领导,每位领导都是为员工服务的资源。”郑鸿亮介绍说。
如今,郑鸿亮带领的团队正在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快马加鞭”。其实,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而这只有在如山推这样具有包容和感恩的文化土壤中,才能真正地开花结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