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工回来了。
在2012年1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月度销量统计表格上,宜工的名字在时隔数年之后再度回归。
不久前的2011年12月16日,江西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逾10亿元的宜春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产业园宣告竣工。轰鸣的礼炮声中,一个几经沉浮而又再次重生的新宜工跃然眼前。
“非典型性”回归
宜工或许是这个行业身负“疮疤”最多的企业。
整整42年前,也就是1969年12月16日,宜春重工集团的前身——宜春工程机械厂正式成立。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宜工都是机械部定点生产轮式装载机的重点骨干企业,也是我国最早自主生产装载机的四大厂家之一,名列全国机械工业500强,是宜春市和江西省的骄傲。
由于处在计划经济时代,且身为机械部直属企业,那段时期的宜工可谓“衣食无忧”。上世纪80年代,国家机械部组织国内企业整体引进卡特彼勒装载机制造技术,宜工自然名列其中,并自此成为我国中小型30装载机(3吨级)的主要生产厂家。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宜工牌装载机也曾因高性价比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效益颇佳。1996年,宜工作为江西省首批机械上市企业,在深交所挂牌交易,名噪一时。如同当时的柳工、厦工一样,在宜春地区也有以姑娘嫁到宜工为荣的说法。
然而,世事难料。进入新世纪之后,宜工的发展略显缓慢,尤其是三次“伤筋动骨”的重组都以失败告终,逐渐让这个老牌工程机械企业从世人的眼前消失,甚至走到了毁灭的边缘。
而与之相对的是,在宜工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的几年中,其竞争对手规模迅速扩大,面貌日新月异,且随着外资企业、民营资本的大举介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格局已不能同日而语。一个老态龙钟的宜工至此跌至谷底。
“这是宜工人的痛,也是地方政府的痛。”在此次新基地的竣工仪式上,宜春市市长李宏宝对之前的几次重组作出如此评价。
2009年2月,宜春市政府再度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图重组宜工。建材业出身的浙江鑫隆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自此接棒,阮建荣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浙商坐在了宜工办公楼的顶层,一幅新宜工的蓝图就此展开。
男人身上的疮疤,或许也是一种魅力,而这对于企业也许异曲同工。宜工走过的路径是“非典型性”的,它曾经折腾得太久、太曲折,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浴火重生,听来多是悲壮和豪迈,而这其中的苦涩外人难知。但无论如何,一个不同以往、崭新的宜工又再次站在了我们面前。
新宜工蓝图
这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宜工。
刚刚竣工的宜工工程机械产业园占地面积达1320亩,它集生产、办公、研发、培训、员工居住、样品展示于一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功能布局优化,配套设施齐全,堪称国内一流的重工生产基地和旅游工业园区。
同时,大量一流的信息化设备均已安装到位。新基地拥有CAD、CAE、CAPP、CAM、ERP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产品从下料、成型、组焊、加工、涂装到总装等全过程基本实现了精密、高效、自动化生产。
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宜工改造提升了装载机传统产品,研发出挖掘机、混凝土机械、锂电环卫车等系列产品。新宜工具备装载机2万台、挖掘机1万台、特种车辆5000台、混凝土机械2000台的年生产能力,产值将超百亿元。
目前,其主导产品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机械等已出口到23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宜工现已初步建成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新能源环卫垃圾车、压缩车、特种车辆及相关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成为我国最有潜力的新能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