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辉煌易逝。东北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第一台5吨蒸汽两用锻锤、第一辆18马力的蒸汽拖拉机、第一台3000千瓦水轮发电机都诞生于此,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然而长子的命运并不仅仅代表荣耀,更多时候,它意味着责任和牺牲。作为中国能源重地,随着矿产的日渐枯竭和老国企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东北工业制造的地位早已被江苏、湖南、山东等后起之秀超越。幸而,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战略给这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东北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任务的长远目标。
如今,东北振兴战略颁布已近10年,昔日的共和国长子能否像德国鲁尔一样转型成功,重现辉煌,让我们跟随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记者一起去看一看吧。
昔日制造企业壮大或沉沦
上个世纪90年代,和许多重工业城市一样,沈阳的装备制造业陷入了体制性困境,全市30%以上的企业破产,60%以上的企业亏损,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下岗,其中10万下岗工人没有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东北现象”成为当年忧心忡忡的媒体报道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
然而,如同凤凰必须经历涅槃一般,沈阳工业制造历经大规模的企业整体搬迁改造、合资重组、技术革新后,大多数企业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沈阳机床集团由当时陷入困境的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3家企业合资而成。站稳脚跟后,集团陆续并购了德国希斯公司、重组云南机床厂、控股昆明机床厂,形成了国际化、世界级的机床企业,实现机床销售收入27亿多美元,位列世界第一。300多个品种的“沈阳制造”覆盖全国,并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机床产销量突破5万台,其中数控机床产销量突破6千台;2009年入选“中国机械500强”;2011年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2007年并购德国维尔特控股有限公司和法国NFM公司后,成为跨国经营企业,并于2009年跨进中国企业500强行列。目前公司占地141万平方米,在岗员工一万余人,主要为隧道掘进、冶金、矿山、煤炭、电力、建材、港口、化工、环保等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服务,产品远销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6亿,同比增长9%,出口创汇3.24亿美元。
然而并非所有公司都如此幸运,由于一些企业和当地政府急于甩掉历史包袱,把希望单方面寄托在合资重组上,放弃了自身发展,最终导致沉沦,在这方面,沈凿就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案例。
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沈阳风动工具厂,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凿岩机产品作为献礼。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沈凿一直都是我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骨干企业。1999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2003年9月8日,与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共同投资组建沈阳瑞风机械有限公司,投资比例为25%(瑞典)和75%(沈凿);同时成立一家新的独资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沈阳)建筑及矿山设备有限公司。
这次合并之后,沈凿一分为三,品牌、市场及总装归属阿特拉斯·科普柯独资公司,其他优良资产并入合资公司,壳公司沈凿则从此债台高筑。2007年,11月1日,阿特拉斯·科普柯正式完成对沈阳瑞风机械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