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并购CIFA,更看重“协同效应”
尽管多家工程机械企业的大佬们掩饰不住自己对海外并购的得意,但连番上演的并购大戏也遭来诸多非议。
经济学者郎咸平一早就 “开炮”了。他曾直言不讳地说,这些被收购的国外企业只是烫手山芋,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集团这3家国内巨头为例,“我很好奇这3家企业如何处理这烫手山芋。”
对此,王合绪表示,由于三一重工对普茨迈斯特、徐工集团对施维英的并购都是今年才完成,虽然三一收购大象情况比预想的要好,但真正的效果尚有待观察。而中联重科收购CIFA毕竟已近4年了,它的“成绩单”多少具有些代表性,但事实上,情况不是很乐观。
记者查阅中联重科近年年报发现,其为收购CIFA专门设立的公司ZoomlionCifa(HongKong)HoldingsLimited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在2011年年报中,该公司少数股东权益为-22285.12万元。
“这说明CIFA去年还是亏的,这个数字还仅是少数股东权益,整个亏损肯定就不止2亿多元了。”王合绪认为。
但是中联重科显然并不十分看重数据上的盈亏,其更重视的是战略层面的意义。
中联重科负责人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并购的效果并不只体现在一张财务报表里。通过收购,中联获得了先进的管理方式、技术、产品线等,对企业实力有整体提升。
事实上,在谈及收购CIFA的效果时,中联重科也多次提到“协同效应”。其强调,中联重科不仅因此获得了CIFA的全球化营销服务网络,而且掌握了傲视同行的碳纤维泵车臂架复合技术和七节臂技术,使得中联重科的泵送产品技术有了一个跨越式和划时代的进步。
这在该公司2011年年报中亦有迹可循。中联重科表示,“积极整合全球资源,与CIFA协同效应进一步显现;海外销售同比增幅达到46.24%,超过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
徐工海外并购,重在改变产品结构
无独有偶。大约半个月前的7月6日,另一家工程机械巨头徐工集团也修成正果。
其以2.2亿欧元总投资完成了对德国混凝土巨头施维英52%控股权的交割。在当日举行的仪式上,该集团董事长王民兴奋地喊出“重塑混凝土机械产业格局”的豪言壮语。
但在这波并购狂潮中,并不乏“泼冷水”者。接受记者采访的某工程机械企业高管欧阳城(化名)表示,“完全是图个名,因为大家喜欢互相攀比。”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认为,就国内企业所付出的海外并购成本而言,恐怕“一辈子都收不回”。
“执掌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的外国人都是很聪明的,如果能赚钱,他们会卖给你吗?”欧阳城向记者说道,现在海外市场要赚钱很难了,以欧洲为例,该建的高楼、该建的桥梁、该建的基础设施都建得差不多了;而去拓展非洲市场的话,目前当地局势又不太稳定。它们(指被并购的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的设备都很多年了,肯定要更新,那么就要再投入,而且还要去解决当地高昂的人力成本。
不过,华泰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械行业分析师则有着与此截然相反的看法:“如果以未来发展的眼光看,现在并购的时间点是非常好的。未来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能遇到这种机会了。比如三一重工收购大象,如果不是金融危机,如果市场好的时候,人家为什么要卖给你呢?”
王合绪对此表示认同,“如果不是金融危机,国外的巨头不一定会卖给你,而以2亿多欧元的价格,也不可能买得到。”
以对世界3大巨头的收购为例,公开资料显示,被收购前,普茨迈斯特是行业的老大,施维英是老二,CIFA是老三。
在华泰分析师看来,对于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而言,主要是带来了品牌的影响力,而对于徐工集团来说,主要在于优化它的产品结构。
“徐工集团在混凝土机械那块还不算强,它去收购世界的世界排名第二的施维英,它的协同效应更强。而三一重工的和中联重科借助了其海外渠道,各自收获不一样。”王合绪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