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强势启动。
8月20日,广东全省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当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下称《决定》)以及《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业实施方案》、《广东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及海洋科技实施方案》、《广东省发展滨海旅游业实施方案》、《广东省集中集约用海实施方案》、《广东省海洋生态保护实施方案》等五个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据悉,五个《实施方案》共提出包括177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万亿元。
根据《决定》,2013年,广东要完成海洋经济发展试点阶段任务,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而8月20日印发的经过国务院批准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到2015年,广东海洋经济规模能达到1.5万亿元,占到GDP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到2020年,广东省将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发展海洋经济已经列入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也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专门部署,国务院分别将广东省和山东、浙江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高级经济师叶嘉国向本报记者分析,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整个南中国海的稳定提供后方支持。
五大实施方案
根据上述会议传递出来的消息,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将按照构建“三区、三圈、三带”海洋综合开发新格局的要求,统筹协调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的临海工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科技、滨海旅游等空间布局。
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介绍,“三区”就是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粤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三圈”是指“粤港澳海洋经济圈”、“粤闽台海洋经济圈”和“粤桂琼海洋经济圈”。“三带”是指“海岸带”、“近海海域(含海岛地区)”、“深海海域”。其中,海岸带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作为《决定》的配套文件,广东省发布的五个《实施方案》还分别提出了细化实施路径以及建设目标。
《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业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临海工业基地。具体目标任务包括,到2015年,打造广州、江门、深圳核电产业基地,形成粤东粤西沿海能源生产基地、珠三角清洁电源基地以及若干个沿海煤炭、原油接收储备基地和沿海风电带等。
叶嘉国说,《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业实施方案》一旦落定,各地临海工业发展“遍地开花”的状况将遏制,广东省各地的临海产业将在龙头项目的带动下实现优化发展。
如何治理近海污染亦很迫切。《广东省海洋生态保护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涉及重大工程包括入海污染源防控,鼓励实施深圳大亚湾核电站、东莞市区等人口密集区、大型工业园区污水离岸排放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44个,投资需求562亿元。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及海洋科技方面,上述方案提出深圳重点依托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海洋生物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集中集约用海方面,珠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选址11片集中集约用海区,分别位于广州南沙龙穴、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集中集约用海面积6400公顷,其中填海面积4000公顷。
177个重点项目带动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上述会议上说,广东发展海洋经济有“四个迫切”迫切需要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保持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迫切需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迫切需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增强广东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迫切需要把拥抱海洋作为促进广东发展的不竭动力。
据本报了解,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背景下,广东省政府在今年5月公布了中国首部海洋经济地图《广东海洋经济地图》。而就在7月22日至24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率调研组先后在广东省的中山、阳江、广州实地考察,考察重点则是海洋能源产业。他表示,作为典型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家海洋局将会同有关部委继续大力支持广东加快推进海洋能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2011年广东省以9807亿元的海洋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第17年蝉联全国首位。
在“稳增长”背景下,五个《实施方案》有一个共同特点均突出了重大工程建设的带动作用。广东省副省长刘昆介绍:“五个实施方案共提出177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主要以企业投资和社会资金为主,财政性资金将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建设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粗略统计,《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业实施方案》中提出的项目投资额占整体投资计划七成以上,《广东省发展滨海旅游业实施方案》提出的项目投资额占比将达一成以上。
“发展目标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注重‘质’的提升。有效开发利用可分拨的海洋资源应该运用市场的方法,当前需要建立完善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同时要进行资源价格改革。对于不可分拨的海洋资源,国际经验通常采用政府直接控制、市场手段(如许可证交易)、私人方式(如责任规则、谈判)等方式解决。这样才能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中山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吴迎新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