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9月1日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这是PMI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首度跌破50%,创9个月新低,显示当前经济仍在下行过程中。但结合主要分项指数变化来看,当前经济正在下行中逐渐筑底,呈现出库存调整接近尾声、国内需求逐步趋稳的迹象。
从8月PMI的11个分项指数来看,当前PMI回落主要受供给端生产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下降影响。同上月相比,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下降,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降势较为明显,降幅超过3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同上月持平;而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购进价格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上升,其中购进价格指数上升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8月份PMI指数继续下降而且降幅加大,绝对水平降到50%以下,从指数自身特点看,反映制造业处于收缩状态。分项指数的变化表明企业持有的订单水平趋稳,对价格上涨的预期开始酝酿,压缩库存、控制开工率的活动接近尾声。”
具体来看,本月产成品库存指数略微回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50%以下。原材料库存指数处在低位,为45.1%,比上月下降3.4个百分点,降势突出。两个指数的变化,显示库存调整加快。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最近5个月以来首现回升,回升2个百分点,分别达到48.8%和47.0%;购进价格指数为46.1%,比上月回升5.1个百分点,回升明显,显示库存调整接近尾声,新一轮补库需求即将启动。
专家指出,去库存化是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周期性现象。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时,企业会维持一定水平的库存以满足生产需要。但是当外部需求不足时,面向消费者的下游企业会率先减少原材料、零配件等的采购,以消化前期积累的库存;上游企业也因此而减少对更上游的原材料、能源等的采购,同时减少产出。这样,制造业整体会进入需求不足、采购不旺、生产下降的周期之内,伴随着的是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下降和企业利润的下滑。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去库存化给制造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下行压力。2010年以来,大多企业预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民经济将大幅反弹,加大了投资和原材料采购力度。但随后国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欧债危机的影响,使企业在2011年末开始遭遇严峻的出口形势,制造业整体骤然进入了去库存化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持续下行。
此轮去库存化从去年12月至今已持续了3个季度,基本接近尾声,它的彻底结束则取决于企业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和市场价格走势的预期。
8月份,购进价格指数上升明显,升幅为5.1个百分点,表明企业预期价格会企稳上涨,这可以看做是去库存化行将结束的一个明显信号,也预示着市场需求正在逐步趋稳。
8月份,新订单指数为48.7%,回落幅度仅0.3个百分点,显示上半年出台的稳需求、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逐渐显效,今年以来需求端偏弱的局面正在积极转变。同时,新出口订单指数同上月持平,没有继续下滑,表明后期出口增速将有所恢复。
山西省宏达铸造有限公司专为沈阳一家机床企业生产铸造件,该企业生产的机床主要出口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去年以来,采购商减少了机床需求,该企业也放慢了生产进度,同时减少了对铸造件的需求,所以他们公司也减少了对钢材等的需求,进入了去库存化阶段,6、7月份更是一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现在,外商又下了新的订单,沈阳机床(000410,股吧)企业的库存基本消化完了,开始采购铸造件,我们的生产也从8月份开始恢复到正常状态了,相信以后会逐渐好起来。”公司副总经理闫秉宏满怀信心地说。
张立群表示,“从市场需求看,"稳增长"政策效果不断显现,6月份以来国内投资、消费增速趋稳,7月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但从8月份PMI出口订单指数变化看,未来出口增速可能会有所恢复。市场需求支持的企业订单增长将呈现走稳态势。受其影响,企业长达半年多的去库存活动预计将结束,制造业总体生产水平预计将平稳恢复,经济增速回调态势有望结束。”
8月PMI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结构调整效果正在继续显现。首先是服务业发展好于制造业。今年以来,非制造业PMI保持在稳健水平,始终高出制造业平均水平4个多百分点,显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同时,装备制造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好于基础原材料行业,工业内部结构持续改善。1至8月份,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基础原材料行业PMI指数均低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PMI则持续处在较高水平,平均值分别达到54.9%和52.6%。此外,中西部地区发展好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1至8月份,东部地区PMI平均为50.9%,低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则保持在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之上,反映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经济增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