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银行和IMF等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速,中国经济也难逃下调的命运。同时,国内研究机构和市场机构也预计,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比二季度进一步回落。多数机构和分析人士认为,三季度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筑底,但回升的迹象不明显,四季度有望。短期内政策刺激、加大投资力度有利于稳增长,但长期来看,需要通过改革打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要减少人为的刺激,让经济更多实现内生性增长,让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预期经济增速一降再降
近一年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从此前的两位数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7.6%。近日,国际国内机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都在走下坡路,纷纷调降中国经济的增速。
10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与太平洋(601099)经济数据监测》报告预计,中国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速将分别放缓至7.7%和8.1%,低于5月份预期的8.2%和8.6%。
10月9日,IMF在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也将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下调至7.8%,2013年有望回升至8.2%。这两项数据均比7月份时的预测值低0.2个百分点。IMF表示,中国增长率的降低大部分源于出口贸易的减少,受发达经济体的低增长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中国外部需求较弱。
亚洲开发银行日前报告也指出,预计中国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7%和8.1%,而今年4月份该行的预期分别为8.5%和8.7%。
惠誉近日的报告也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从6月份预计的8%下调为7.8%。高盛集团经济学家上周五也表示,下调中国二季度及全年的经济增速,二季度增速从8.5%下调至7.9%,全年增速预期从8.6%下调至8.1%。
国内研究机构也较为一致地看弱中国今年经济增长,认为三季度比二季度会进一步减速。交通银行(601328)报告也预计,今年三季度GDP将比二季度放缓0.1个百分点,掉落至7.5%,由于稳增长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在7.8%左右,全年约为7.8%。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三季度经济增速比二季度会略有下降,预计在7.4%-7.6%之间。
“最近中国经济减速确实比较明显,政府的刺激政策力度和规模并不像外界预期的那么大,也是机构调低中国经济增速的原因。”郭田勇对本报记者说,机构对中国经济的下调很正常,因为他们的预测是动态的。
底部到底何在?
关于中国经济底部的预测,各大机构从年初就开始给出答案,现实却出乎大家的预料,底部迟迟未到。
近日中国官方公布的9月份PMI数值连续下滑4个月后,首次回升。汇丰银行公布的9月份制造业PMI终值和服务业PMI也开始回升。而国庆长假的消费数据也让分析人士感到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好转。
中国银行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曾表示,二季度可能是中国经济的谷底,三季度开始企稳回升。但其9月底发布的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认为,2012年以来,受需求减弱、成本上升、企业盈利下滑、产能过剩和就业问题隐忧初现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世界银行则警示,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会拖累亚洲,中国经济放缓有恶化的风险,并且持续时间可能超出预期。世行称,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重大,由于受有限宽松政策和房地产调控及外部需求减少的影响,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仍缺乏增长动力。
李慧勇表示,中国经济调整周期比预期要长,三季度底部已经基本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三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企稳,但是还不能说回升。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只能说筑底,还没有看到回升的明显迹象。
中信证券(600030)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目前应该就是底部的状态,政策调整及时的话,四季度就会企稳略有回升,明年上半年会有所好转。
出路:投资还是改革?
鉴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今年5月中以来,国家领导和政府部门相继表示将稳增长当做重中之重,刺激政策连连出台。5月底开始,发改委加快地方政府项目审批,甚至出现湛江市长“吻增长”的画面,引起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在9月5日和6日,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城市轨道交通基建项目投资达到万亿元。
而从去年底开始,中国央行也逐渐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又在一个月内两次降息,并且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然而,效果似乎并不明显,经济下滑的态势并没有止住。
“从长计议,政策的立足点是通过短期稳定增长为长期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其中适时推出改革十分必要。”中国银行的报告认为,从短期看,稳增长的核心是稳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近期稳增长的关键,这就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中央财政的作用尤为重要。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报告中表示,因市场短期信心偏弱,二季度启动的诸多稳增长政策的效果时滞可能延长至年末。当前政策主基调仍是“稳中求进”,预调微调力度会有所加大,但不会过于激进。他分析,目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政策还需要考虑中长期增长问题,因而不太可能再次出台类似“四万亿”那样大规模的短期刺激措施。
“我们已经不能指望继续沿用前三十年的老办法来提高经济效率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目前的生产力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而要打破“诸多体制性障碍”,唯一的办法是切实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