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下达一部分中央预算投资,明年一季度用钱紧张将有所缓解,一改此前一季度缺钱花而最后一个季度则要突击花钱的状况。”他说。
缓解地方资金压力
“近些年来,中央财政超收收入,除按有关法律规定增加相关支出以及其他必要支出外,原则上留待下年度经预算安排使用,并主要用于民生支出。”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表示。
事实上,最近很多贫困地方财政工作需要中央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做支持,但“地方在编制预算时,争夺更多中央转移支付的指标需要跑步前进”。15日下午,预算指标提前下达的好处是,地方政府能够将中央财政资金用到那些真正需要用钱的项目上。
从10月17日起发改委密集批复核准了近30项各地区“以工代赈”基建投资计划,涉及总金额超过亿元。该委网站显示,这些新项目被冠以“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投资”,包括乡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等,单个项目投资一般在200万元至700万元,每个项目配套地方投资数十万元不等。“好不容易批下来的项目,没钱那是不行的。”上述四川省官员对财政部今年提前下达明年资金的做法叫好,因为“可以缓解地方配套资金压力”。
加快预算改革
“又到了突击花钱的时候。”曾康华说,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前10个月全国财政支出92736亿元,按照年初预算,今年最后两个月财政支出将超3万亿。
近年来,财政支出总会出现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多位专家据此认为,各部门没有支出进度的紧迫感,等到年底出现结余后,为防止明年预算缩减从而突击花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透露出中央推进全面审查和监督国家财政的重要信号,看紧国家钱袋子很有必要。”曾康华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收支都要纳入人大监管,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据曾康华介绍,目前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已跨过10万亿元大关,加上其他收入还要更多。“这些都是百姓的血汗钱,都应纳入人大监管。”他说。
十八大代表、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直言,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决算还未能覆盖所有政府收支,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还不够科学,转移支付分配还不尽合理。“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预算法修订工作,为推进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确保政府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隆亨建议。
刘隆亨说,把财政资金这块“蛋糕”分好、管好,也非常重要。本报采访获悉,财政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为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中,生产建设和行政公务的支出比重较大,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需要方面的支出严重不足。
预算不完整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收支,占国家实际收支的三分之一以上。”曾康华举例说,政府、司法和国家权力部门万余亿的收费,6000多亿的社会保障基金,地方政府每年大约5000亿左右的土地收入,包括国有资产的收益,都没有纳入国家预算之内。
“政府收入没有进入财政预算,没有向人大提交进行审查,这些都是需要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