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翘首以盼的“再工业化”并非简单重归工业化,而是一种重设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工业化”,服务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地位也面临新的挑战,应把握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多做功课
国际金融危机后,虚拟经济的泡沫衍生效应暴露无遗,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部门再受青睐。为提振本国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美欧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路径。
数据显示,制造业是美国次贷危机后经济复苏的亮点。2010年2月以来,美国已增加53万多个制造业岗位,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为1989年以来的最强表现。因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亦对制造业寄予厚望。2012年,美国宣布出资10亿美元,建立由15家制造业创新机构组成的全美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主攻3D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制造产业。
发达国家翘首以盼的“再工业化”并非简单重归工业化,而是一种重设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工业化”,其中服务性是显著特点之一。以3D打印技术为例,据统计,使用相同数量的耗材制造零件,3D打印机的生产效率是传统方法的3倍。由于能在需求终端精准打印,省去了物流、配送、上货等成本,能为企业生产节省大量资本。随着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接连实现突破,中高端电脑配件、汽车零部件的智能化生产成为可能,因而部分企业将这部分制造业务回迁本土就不足为怪了。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外包趋势仍然无法逆转。在成本因素作用下,现阶段传统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没有呈现规模化回流趋势,而是逐步从中国向东南亚各国转移。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回流”,大多集中在石化、塑料制造产业等高度依赖能源生产的制造业部门。由于北美页岩油开采带来的低廉能源价格,石化产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在加速。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地位也面临新的挑战。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6%,而中国的这一同期增长率不到8%。资源类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让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已渐行渐远。同时,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及环保意识提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业面临巨大转型升级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要走到产业链高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节奏地调整产业结构,渐进式实现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顺势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以应对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专家建议,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智能化、数字化,中国应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多做功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提高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替代低端产能、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将带动整个产业形成成熟的技术能力和完整的发展体系。对于意欲走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业企业,应先练好内功,采取渐进式国际化经营战略,遵循技术研发国际化、市场销售国际化到生产环节国际化这一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