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多位专家在出席15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3年中期)时认为,加快各领域改革是破解目前宏观经济困局的关键,下半年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改革、金融领域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
同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下简称报告)提出,2013年GDP增速将达8.1%;CPI增速达2.9%,年底PPI困境可有所缓解;M1增长率或为13.6%,M2增长率为15.5%。
下半年货币政策料稳健
报告认为,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非预期回落,种种因素决定了2013年总体是“弱复苏”的一年。因此,现阶段“稳投资”依然是经济稳增长的核心,提振投资信心、启动民间投资具有战略意义。在促进民间投资总量回升的基础上,还应有意识地促进民间投资在结构上的变化。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罕见下降,由原来的50.4%下降到30.3%。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指出,“如果基础设施的投资没有新的大规模开工,没有新的投资项目来接续,如果房地产(行情专区)的投资不能够稳定上升,那么经济回升很难持续。而再寄希望于政府扩大投资空间已经很小了,关键是如何去调动民间投资。”
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认为,当前经济复苏乏力的根源,在于占比我国投资主体60%-70%的民营经济没有行动起来。未来应该通过释放投资者的积极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报告指出,短期内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可以考虑整体性减税并适度推出新一轮消费政策。“国五条”的细化和落实不宜一刀切,应根据地区差异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多位专家指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料稳健,并将加大资本流动的监控力度,有步骤地推出在中期内缓释中国面临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
生产要素须市场化改革
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从短期“稳增长、控通胀”等目标转向中期“促改革、控风险、调结构”之上,未来改革的思路可总结为“开放统一的大市场,有限有为的小政府,广泛低度的大福利”,全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企和民企”以及“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等四个方面的关系。要为新一轮改革释放信号并营造氛围,及时推出一些重大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规划和方案,对于引导当前对改革的预期十分重要。尤其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竞争、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产权、契约、竞争为基础的市场、尊重企业家精神、提升民间创新等。
王一鸣认为,改革在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经济领域的改革就是要把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而当前的关键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资源型产品等。一是我国的城乡土地还是双轨制,农村土地必须通过改革流转起来,并建立土地的交易市场,严格用途管制。二是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是贷款利率放宽,然后是存款利率放宽,并逐步放开金融业准入门槛。“改革要取得成功政府必须转型。”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直言,“留给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时间窗口不会永远打开,给我们留下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改革和转型其实是非常紧迫的。”
他以能源领域举例称,金融危机之前中东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能源成本最低的地方,但是五年后世界能源成本最低的地方已经在北美,包括天然气、页岩气等,美国的价格是中国的四分之一,而汽油、柴油等价格是中国的二分之一。“美国这几年的能源对外依赖度在不断下降,因为他们推出了能源自给、能源独立战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清洁能源替代了煤炭,现在美国连自己的煤炭都开始出口。美国这个变化很快就对我们国内重工业投资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去年开始我国的制造业投资增幅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