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城镇化”一直是社会各界包括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尽管如此,近年来实践表明城镇化建设在规划、实施等各方面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16日,全国政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专题协商会在北京举行。
专题协商会是全国政协创新履职形式的重要成果,是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在这场一天时间的专题协商中,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部分民主党派中央代表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在全国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前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口头发言、书面发言以及即席发言,积极建言献策。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住建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公安部、人社部等部委相关负责人对委员们深思熟虑的观点表示首肯,并同样以“发言”形式一一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详细回应,充分实现了以协商增进城镇化建设的共识。
“小”城镇有“大”作用
参加协商会的王光谦常委另一个身份是民盟中央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盟中央前任主席费孝通曾连续发表实地调查报告,呼吁发展小城镇,力促城乡协调发展,为中央提供了决策依据。王光谦认为,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和化解的问题,在我国集中、叠加和交错出现,在此背景下认识和化解我国当前的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费老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和主张,仍有现实意义。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褚平委员。“从实际看,我国超大、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已成规模,承载能力接近极限,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明显偏弱,与城镇化发展战略中的‘协调发展’的要求并不匹配。”褚平分析称,最适合大量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应该是中小城市,且城市有能力,农民有意愿。
针对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褚平建议城镇化应实行差别化发展战略,“在东部地区中心镇是其主攻方向,中部地区而言,县城和部分中心镇应该成为重点,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县城及地级城市可能是最佳选择。”
褚平提的是差别化发展战略,王光谦的建议换了个说法,“因地制宜、统筹协调。”他说,我国目前城乡发展规模与速度明显失衡,小城镇发展在整个城镇化格局中有基础和支撑作用。“注意统筹协调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因地制宜,兼顾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种类型。”
强调别忽视小城镇的大作用,委员们的用意其实是对当前城镇化建设“过冷”或“过热”现象,以及“重大轻小、重城轻乡”倾向的担忧。
“有的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远’,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建设品位低,缺乏文化支撑和民生保障等问题。”高体健常委说起话来丝毫不给“面子”,他呼吁,必须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刚刚带队对黑龙江、内蒙古、河南等地区进行了调研。专题协商会上,他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摆”了出来。“我国有13个粮食主产区,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等6省为粮食调出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粮食主产区也是人口密集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镇化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他认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有利于城乡差别的缩小。一方面要坚决执行18亿亩耕地红线毫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再一次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