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半年,工程起重机的生产和销售在去年下行的基础上继续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但与此同时,起重机产品出口的数量略好于去年同期,同比增长4.4%。
我国工程起重机(指流动式起重机,包括汽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履带起重机、随车起重机、越野轮胎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行业从2003年算起,已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2003~2006年,工程起重机年销量突破万台;2007~2008年,年销量突破2万台;2009年,年销量突破3万台;2010~2011年,年销量突破了4万台。然而,到了2011年,我国工程起重机行业虽然仍旧实现了小幅增长,但在国家宏观调控、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全行业增速放缓。
进入2012年,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形势大幅下滑,流动式起重机总销售台数下降到3.5万多台,同比下降25.6%。这是近十年来,全行业首次全面负增长。下行的拐点终于出现了,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
行业产销双下降
2013上半年,工程起重机的生产和销售是在2012年下行的基础上继续下滑。具体来看,1~6月,全行业营业收入139亿元,同比下降26.6%;利润总额达12.4亿元,同比下降43.4%;销售流动式起重机共计1.5万多台,同比下降23.9%。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
目前我国生产销售的流动起重机主要有汽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履带起重机、随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2013年上半年的销售总体下降,但各机种的销售情况还是有所差别:汽车起重机的销售量同比下降幅度超过了23.9%的平均值;履带起重机和随车起重机同比下降幅度都低于平均值,仅轮胎起重机同比增长。
汽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是我国流动式起重机的主导产品,其销量下降比较突出,1~6月仅销售9292台,同比下降29.5%。在12家汽车起重机生产企业中,有8家企业为负增长,其中主要生产企业徐重、中联、三一的销售台数同比下降都在20%以上。锦重、京城和北方同比下降皆超过40%。安徽柳工销量基本与去年持平,而长起和马尼托瓦克东岳同比增长分别达到99%和18.5%,但因销量较少,对全行业拉动不大,但毕竟是一个好的苗头。1~6月份,各主要生产企业汽车起重机销售台数占比如下:排名前三位的徐重、中联、三一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7%、24.8%及14.3%;柳工、马尼托瓦克、长起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5%、3.6%及2.1%;其他厂家仅占3.7%。
半年来汽车起重机的销售,除3月份刚刚突破2000台外,其余各月销量都在1000多台徘徊。由于一季度受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影响,1月、2月、3月的同比和环比的数据波动很大。4月、5月、6月每月环比在-10%~-13%之间,同比的走势也是一路下滑。汽车起重机的销售形势是不容乐观的。
履带起重机。上半年履带起重机销售625台,同比下降20.9%。履带起重机销售一季度同比下降14.2%,二季度同比下降25.9%,尤其是6月份下滑幅度最大,达到44%。上海三一和宇通下降幅度都超过40%,唯独抚挖销量增长了28.3%。
2013上半年,各企业履带起重机销售台数市场占有率如下:徐重、抚挖双双拥有了24.6%的市场占有率;三一、中联分别为22.4%和14.7%。其它企业市场占有率为13.7%。
随车起重机。2013年上半年随车起重机的销售一改2012年独自增长的势态,开始下滑,目前下滑的幅度虽小于汽车起重机和履带起重机,但也值得警惕。上半年销售随车起重机5100多台,同比下降12%。徐随1~6月销售近2800台,同比下降7.4%,而市场占有率达到54.7%。引人关注的是,三一与帕尔菲格合资后,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今年已开始了随车起重机批量生产和销售,上半年已销售随车起重机309台,跃居行业第四名。另外常林和海沃也开始了小批量的生产和销售。随着外企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可以预计,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随车起重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小于汽车起重机和履带起重机,市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今年上半年汽车起重机销量占起重机总销量的比例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随车起重机的占比上升了4.6个百分点。
出口同比有增长
2013年上半年起重机产品出口的数量略好于去年同期,共出口各类起重机2000多台,同比增长4.4%。但同时注意到,出口的金额下降了18.3%,原因是出口小吨位的起重机数量增加,而大吨位的数量减少。
出口产品以汽车起重机为主,汽车起重机出口台数同比增长了11.2%,占全行业出口总台数的75.5%;出口金额近20亿元,占全行业出口金额的75%。总出口额近27亿元,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9%。因此积极开拓出口渠道仍然是全行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主要出口企业有徐重、三一、中联、抚挖和徐随。出口地区主要是亚洲、非洲、中东等发展中国家。美洲、澳洲、欧洲也有一定数量出口。
今年上半年工程起重机行业经济态势是低位运行,下半年能否稳定发展,取决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世界经济的走势,对各企业是重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