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旧产品以再制造工艺处理,经严格检测达到与新产品同样的质量,而价格却只有新品的一半,这样的产品你愿意买愿意用吗?对于这个问题,许多消费者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在他们看来,旧东西再怎么翻新它还是旧东西,肯定不会达到新品一样的质量,不然怎么会便宜呢,便宜自然就没好货喽。
把再制造等同于旧货翻新,把再制造产品等同于二手货、废品重复利用,这显然是对再制造产业和再制造产品的错误认识。而再制造作为新的理念还没有被消费者和社会广泛认同,宣传与消费引导力度不足,产业市场基础不稳定,这一切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再制造并非是一个新概念,作为一个产业也早已有之。科学地说,再制造(Remanufacture)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它针对的是损坏或将报废的零部件,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分析的基地上,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比如,一台用旧了的发动机,经过一番修复、改造后,其原材料或构件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一台全新的发动机。需要指出的是,再制造不等于一般的原材料循环利用,其本质是修复,是采用制造业的模式搞维修,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修复术,而且是一种产业化的修复。显然,再制造的产品是一种旧品复活或说焕发了第二春的新品,绝不是所谓的“二手货”。
全球工程机械制造业巨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涉足再制造领域达40年,现在已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和领导者。在它的眼里,再制造就是制造,同样需要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公司采用“闭路式回收方法”,每天有9000余件再制造产品被送到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虑到产品类型、技术特点及客户分布等因素,卡特彼勒在全球各地因地制宜分建工厂,以定位不同的产品线。这种差别化方案的定制,确保了卡特彼勒各个工厂可以更具规模地专业化生产不同的再制造产品系列。这些产品不仅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更能服务全球市场。
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缺少这样实力雄厚、技术成熟的再制造企业。而缺少领导企业的背后,是整个再制造行业的孱弱。用一位专家的话说,我国再制造领域的实际进展情况与美好意愿相比,仍有较大的落差,具体表现为5对矛盾:国家高度重视再制造产业,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值,而再制造产业规模小、产值低;我国再制造毛坯资源丰富,但回收渠道不畅;企业积极性高,而技术路线陈旧;再制造具有涉及面广的系统特色,但我国各相应环节的法规仍较为滞后;再制造具有造福人民、功在千秋的特色,而我国公众认知与支持不够。
不用说,不解决这些矛盾,我国再制造业就很难向前发展,很多本来可以焕发第二春的旧品会面临早夭命运,这显然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循环经济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怎么办?无他,唯定下心来,一个一个地把问题解决掉。可喜的是,这些工作已经在做了。日前,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质检总局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再制造产业“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工作。根据通知,2013年,试点工作暂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再制造产品为对象,力争通过建立严格的再制造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再制造企业行为,鼓励消费者直接参与并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培育健康良好的再制造市场。
当然,再制造业要想做大做强,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不过,正因为再制造业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它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前途无限光明。我们相信,只要扎实做好再制造产业系统的科学研究,积极开拓相关市场,搞好质量体系建设,落实现代企业理念和绿色再制造理念,创造良好的人才、资金、政策环境,我国再制造业就一定能够步入发展快车道,推动实现消费者、企业双获益及节能减排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