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方面,杨华勇告诉记者,目前市场需求比较大的是直径12米以下的盾构机,已经可以实现国产化,和国外品牌分庭抗礼的竞争中已占有明显优势,并开始小批量出口国外。
与此同时,我国盾构机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挑战。杨华勇告诉记者,盾构机里有三大关键基础部件,分别是大排量液压泵、大直径轴承和低速大扭矩减速器,这些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和现场考核,我国还需进一步努力。
此外,我国在超大直径和超小直径的盾构机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突破。
超大直径的盾构机多用于跨江隧道的修建。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郭京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盾构机我国的用量比较少,特殊的局部技术也有待提高。
超小型直径的盾构机主要用于城市公共管网的建设。郭京波告诉记者,这类盾构机由于直径较小,很难人为操作,因此对盾构机的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也比较特殊。
此外,国产盾构机如何满足高埋深、高水压条件下的安全作业要求,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比如海底隧道的挖掘,水很深,水压很大。施工过程中,盾构机要保证安全,施工人员也要保证安全。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郭京波说。
如何做大做强
那么,中国的盾构装备行业如何抓住机遇,做大做强?
杨华勇表示,首先应继续重视产学研的长期稳定结合。他告诉记者,不同的施工环境,对盾构机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很考验盾构机的设计技术。“一般来说企业很难自己搞定,需要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
其次应拉动盾构机产业链的发展。杨华勇指出,虽然中国可以生产盾构机的主机,但在关键基础件方面依然薄弱。“这些高附加值的部分,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
此外,对于盾构机中有挑战的部分,如超大直径盾构机,杨华勇认为,目前最主要的制约是国产首台(套)的问题。
“国产首台(套)问题对行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之前国家也推出了一些政策,但落实效果并不理想。政府部门和社会应该更宽容一些。”杨华勇说。
他告诉记者,从我国的技术积累来看,已经可以自主研制超大直径盾构机和直径8米左右的硬岩掘进机,这些自主研制的样机如果有机会参与到工程中,做出一两公里标段来,就会引起关注,做出三四个标段来,质疑的声音就会减少。这样慢慢把量做起来,技术越来越成熟,市场也会逐步打开。
“相信中国一定可以把盾构机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只是现在还需要时间和各方面的配合。”杨华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