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业内人士指出,在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望迎来数万亿元的投资。
一、旨在弥补城市发展短板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文,具有标志性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生一系列“城市病”——市政地下管网建设薄弱、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滞后等。城市内涝等问题已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和工作生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此次国务院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补齐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也是对未来整个城市发展能力的提升,特别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政府不断探索和优化洪灾预防与管理手段,形成了以及时预警和科学排水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内涝预防体系。比如,充分利用池塘、绿植等设施,就近收集储存地表水、地下水,以减轻地下排水系统的压力。日本东京、大阪将城市水系的防洪功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编者注
二、凸显民生优先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硬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已不相上下,但软件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不少区域出现“半城市化”现象,城市规模发展的同时,相应的配套设施并没有跟上。内涝、地陷等发生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事故频发。而这与地方“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的建设思路密切相关。《意见》明确要求,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还提出了具体时间表。这些举措既是对民意的回应,也标志着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思路发生了重要转变,凸显民生优先的思路。
三、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惠当前,利长远。张立群认为,《意见》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更加强调薄弱环节,最大亮点在于项目选择上既准且优。同时,不是爆发式的投入,而是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既利当前,更利长远。
或带动万亿元投资。《意见》涉及城市交通、地下管网等领域,可带动钢铁、水泥、建材、装备、仪表、信息等产业发展,缓解部分行业过剩产能,为扩大就业增添岗位。而垃圾、污水等都是城市副产品,这些市政薄弱环节将产生倒逼机制,或催生多种朝阳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推动下,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望迎来数万亿元的投资。
四、开拓多元化渠道解决融资难题
《意见》顺利落地,但实施难度仍很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在地方债的压力背景下,地方政府资金压力巨大。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未来政府须拓宽多种融资渠道,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议建立多层次债券市场,将居民储蓄通过债券的方式融通到基础建设中来。毕马威中国基建行业主管合伙人叶伟成则建议引入国内外养老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
中信建投研究部专题组组长夏敏仁建议,一些基建项目可以放开,交给市场解决,比如放开价格管制,收费获得调整后,民资看到盈利前景自然会进去。中国固废网研究院高级行业分析师肖琼认为,怎样确保设施运营费用的稳定来源也应得到重视。目前,我国有关污水、污泥等的收费机制尚不完善,收费程度不够,还不足以覆盖费用所需。因此,理顺收费机制、确保设施的稳定运营,是今后工作的关键。